什么是小班化教学
小班化”教育是以提高每一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为目标指向的教育。它的核心内涵分三个层面:小班、小班教育、“小班化”教育。小班——教育组织的一种空间形式。其基本内涵是指较少容量的教学班的学生数量。小班教育——教育活动的组织方式。即在小班条件下开展教育活动的组织方式。相对大班教育,其具有以下特点:教与学个体可支配的时间与空间大大拓展;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密度、强度和效度得到提高;师生人际接触、互动交往机会增加;学生个体享用教育资源和教学关爱的均值递加;教育教学内容、方式、技术、过程等随之发生相应动态演变。“小班化”教育——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论支配下实施小班教育的过程。即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指导下,运用适合小班教育的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技术等,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交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实现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小班化教育过程的重心由教师主体转向学生主体,一般而言,小班化教育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缩小班级规模。一个班级通常控制在30人左右。
(2)改变教室空间格局。在各地开展的小班化教育实验中,教室环境的设计和创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课桌椅的布置,一改过去那种简单的秧田型,而采用马鞍型、品字型、周边型等多种形式。同时在教室中配置了图书架、玩具、体育器材等设施。
(3)强调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确立以育人为本的思想,把学生视为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文化背景、知识积累、兴趣爱好等不同特点且客观上存在差异的人。这种教育观念的变化导致学校从教育目标、课程、教学到评价的整体改革。
“小班化”教育由于学生班额的减少,给教师提供分组教育和个别辅导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适应了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更有利于新课程教育目标的落实。在小班配置的条件下,是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以人的发展为本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支配下的教育活动体系,形成以师生发生多向、充分的课堂交往为特征的教育过程,体现出合作与交往,强调个性化学习的小班教学特征。“小班化”的教育方法是指教师的工作方式和由教师规定的学习活动方式,这些学习活动方式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并发展他们的能力和创造素质,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工作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小班化”的教育管理是一种既受教育影响又受管理影响的极为特殊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