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花木文化发展历程与民情风俗
一、中国花木文化发展历程
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文明史,花木的栽培与欣赏几乎贯穿了历史发展的全过程。综观中国花木文化史,不难发现:许多种花木都是到了某个历史阶段才出现的,或是到了某个历史阶段才兴旺的;而每一个朝代,又会出现与花木相关的人物与趣事,留下许多耐人寻味,流传后世的诗词歌赋。
1、柳、兰文化——花木文化的起始 殷商至秦汉中国的花木文化始自《诗经》。大量的历史文献证实,我们的先民已开始种植并记载花木的生态环境、物候特点,并赋予花木浓厚的象征意义。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两种花木是柳树和兰花。兰花是我国最古老的花卉之一,早在帝尧之世,就有种兰的传说,孔子曾极度赞美兰花为“王者香”。“兰文化”源于战国时楚国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他种兰、爱兰、咏兰,以兰自比,千百年来一直在影响着后人。
2、菊文化——花木文化的形成 魏晋、南北朝
菊花可以说是中国最早栽培的花木,东周就有“九月荣菊”的记载,而真正菊文化的创始人是晋代诗人陶渊明,他一生酷爱菊花,留下了很多咏菊诗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见其远离生嚣,遗世忘俗,自得其乐的心境。后人在看到菊花时多会联想到陶渊明的节操,和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
3、牡丹文化——花木文化的兴盛 隋唐、五代
隋唐是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花卉业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隋唐五代,众芳争艳,其中最辉煌最灿烂的当属牡丹。史书载有许多关于唐明皇、杨贵妃与牡丹的轶事,可见牡丹在大唐是大放异彩。诗句“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写尽了牡丹的神姿,自此,牡丹被喻为“国色天香”。
4、梅文化——花木文化的成熟 宋、元
花卉的欣赏在宋朝达到了一个高峰,牡丹、芍药、梅花、山茶、茉莉、海棠,群芳荟萃,百花争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梅文化的形成。咏梅诗最早见于《诗经》,到了宋代,文人咏梅、画梅成为一种时尚,陆游《咏梅》词中“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成为咏梅的千古绝唱。
5、竹文化——花木文化的完善 明、清
竹是我国栽培最早、用途最广的花卉之一,在唐代被称为“君子”,晋代有“竹林七贤”、“竹溪六逸”等士大夫群体。明清两代花卉的欣赏由人格化趋向于神格化,并有“十二花神”之说,其中代表性花卉就是竹子。尤其是画家郑板桥,一生画竹、咏竹,“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其爱竹之心跃然纸上,将中国的竹文化发展到了巅峰。
二、中国花木与人的性情
在文化史中,中国传统花木因其独特姿态,而被赋予了不同人的性情特点,可用“梅兰竹菊”四君子来代表中国人的四种性情特征。
性情之一:孤傲清高,清孤气节
代表花木:梅花
梅花因其韵与格,即精神气节,被誉为“天下尤物”,所谓“雾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说的是梅的精神;“万花敢向雾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说的是梅的气节。诗中有梅花二字,便有了清意,有了清香,于是生命和性情也是清的,诗人的性情便从梅花中展现出来。
性情之二:高洁自如,君子风范
代表花木:兰花
古人认为,兰花香、花、叶三美俱全,高于松、竹、梅。竹有节无花,松有叶无香,梅有花少叶,唯兰花三者兼有之。兰有四清:气清、色清、神清、韵清,自古就把兰花比作“佳人”和“君子”。
兰是“理想之美,万化之神奇”,兰的性格在于幽独,虽冰霜之后,高深自如。诗人屈原甚爱兰花,被后人称为“兰花精神”,他以兰花为寄托,在《离骚》中赞美了兰花的高尚情操,他的忠愤不平多托兰以发泄,留下了许多咏兰诗篇。
性情之三:坚强正直,虚心向上
代表花木:竹子
历代文人写竹、画竹,竹的品格多与画家的品格相提并论,也是人们追求的意境和主题。对于竹的品格理解:他因风而动,线条全是曲线的,但是曲线中表现出直线的美,刚直中观其柔性。竹子被称为“全德君子”,它的潇洒、它的风韵、它的挺秀、它的虚心,隐喻着人的敦厚,使它成为中国传统花木中最具性情、最具风情的花木。
性情之四:质朴自然,清新高洁
代表花木:菊花
菊花是在中国土地上生长历史最悠久的花木之一,最早称为黄花,象征着孕育于黄土地上一种质朴深厚的文化。
晋代人陶渊明开创了中国的菊文化,被称为“菊花花神”,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为后人的咏菊佳句,令多少世俗诗人为之倾倒,其深远意境为后人仿效。在众多咏菊的诗篇中,溢满了他那质朴自然、清新高洁的节操与品性,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三、中国花木与中国民俗
中国花木文化在三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些特定的表达方式和含义,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习俗。中国人传统的吉祥幸福观念可以用某种花木的喻意来表达:
1、长寿:长寿安康,颐享天年是中国人的美好愿望。象征长寿的花木有松柏、灵芝、桃、枸杞、菊花。
2、多子:多子多福,子孙绵延是中国古人的人生第一事业和追求。象征花木有:石榴、萱草、常青树。
3、富贵:追求财富和地位是古代中国人的愿望。象征花木有:牡丹、桂花。
4、喜庆:中国人热爱生活,喜欢欢悦。象征花木有:合欢、菖蒲、荷花。
跨越障碍 育人无声
——xxx学校德育工作典型材料
我校是一所集残障教育、教育师资培训于一体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是全国绿色学校、省绿色学校、市花园式单位,然而在这美丽的环境中生活着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双耳失聪,失去了倾诉心曲的喉音,失去了倾听声音的“双耳”,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在这无声的世界里,学校德育工作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跨越障碍 育人无声”。学校确立了“润物无声,陶心有情”的德育理念,坚持“处处人文熏陶,时时陶冶情操,事事净化心灵”的工作思路。将“德育”春雨润物般地“化”入环境中,“化”入管理细节中,“化”入师生的生命中,形成了一本无声育人的“立体教科书”。
让花木“传情”
为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学校从2003年就以优化学校整体环境、创建绿色学校为着眼点,高起点绿化美化了校园,2003年、2004年学校投资10多万元种植了优质草坪,并在草坪中点缀了部分名贵花木。2005年学校又投资5万多元种植了1500米绿篱、1500株玫瑰和100多棵棕榈。2006年、2007年学校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又购买了200多棵名贵花木,有樱花、桂花、红叶李、广玉兰、枇杷、合欢、海棠、女贞、石楠、棕榈及10米以上雪松13棵等50余种,大大提高了校园的绿化美化品味,使校园成为四季长青,三季有花,两季有果,树草花并茂,绿美香并布的花园式校园。
为让校园的每一棵树、每一根草焕发出勃勃生机,净化学生心灵,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起到更好的育人作用,我们赋予花草树木人格化。我校的近千株花木分布在4000多平米的校园中,为方便学生记认,学校对花木相对集中的几个花坛、名贵花木及警示语进行了芳名征集活动,一个月后,100多份应征芳名展现在我们面前。“百树大家庭”、“听雪”、“四使”、“八仙怡景”、“四季春”等,别具诗意的花坛芳名;紫荆(别名满条红,科属豆科紫荆属,产地中国,园林用途:花先叶开放,簇生于茎杆,花时满树紫红条,早春观花灌木)等等,学生查找了大量资料,对名贵树木起草了标示牌;“小草青青,足下有情”、“少一只脚印,多一片绿地”、“我很幼小,请勿攀折”、“小草微微笑,请您绕一绕”、“脚下留意更绿,手上留情花更娇!”等,充满脉脉人情味的警示语。在这样的环境中,心中涌起的激动和豪情都益于言表。
让墙壁“说话”
走进校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环境(绿化)优美,更让人感受到我们处在一个大的文化氛围中。步入校门,醒目的校长寄语映入我们的眼帘:“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迎着晨辉想一想:我们今天应该做什么!送走夕阳问一问,我们又做了什么!”道路两旁,塔松耸立,路灯与文化厨窗相互映衬,校风校训、办学目标、领导关怀、活动采撷等加以点睛,教学楼上方并示以学校名称大型标语,更增添了校园的文化氛围。
走进教学楼,走廊内别具一格的“伟人头像”,教室内的《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行为规范》,充满德育特色的的班级文化设计渗透着对入学的行为规范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展示了学生的个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再加上活动展室的书画艺术展品、绿阴下辛辛的读书学子,校园内传递着浓郁的书香气息。
楼梯口、餐厅内、寝室里、厕所内等都也有美丽的“风景”。楼梯口,“温馨提示:轻声、慢步、右行、礼让!”、“美丽环境,愉悦你、我、他”;餐厅内,“人最可贵的品质是先人后己”、“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寝室里,“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扫一屋及能扫天下”;厕所里,“你喜欢我淡淡清香,我爱上你文明举止”;电灯开关旁,“电灯也要睡觉”;水房前,“涓涓溪流是地球妈妈的眼泪!”……一句句掷地有声的话语给予了学生一种精神的支撑、一种文化的底蕴、一种创造的智慧。同时也给学生春风拂面的新鲜感,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
新学期的第一天,全校20多个班级中总会出好一块图文学并茂的黑板报。上面是老师们的新学期寄语:“欢迎回家!“孩子,欢迎你回来!”“新学期,你我一起努力!”“新学期祝你进步多多,收获多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再看下面的署名:有的是“爱你们的老师”,有的是“你的朋友”,还有的是“与你一起成长的人”等。
让便条“交心”
我校是寄宿制学校,学生大多来自我市五县二区和油田,每月学生回家一次,既是与家长交流沟通的好机会,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良机。为此,老师们不再吝啬手中的毛,在学生回家时带回张便条,让成功的喜悦、进步的美好始终陪伴在学生身旁。
老师们在便条上面写下深情“寄语”,在寄语中举出学生最亮的一点,让学生从中树立做人的自尊和自信;用鼓励的语言说出出不足,引导学生自己正确认识自己,从鼓励和期待中产生前进的动力;用优美的语言表达真挚的爱心,让学生从中得到情的感染、爱的激励、美的享受。尤其是学生将它递给父母的时候,腼腆中带着甜蜜的感觉,享受着父母的褒奖与鼓励,别提多开心了!因为谁能不为自己的进步得到肯定而高兴呢?在便条上肯定了学生的表现,当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表现优秀而被肯定时,相信会更信任孩子。同时,学生看到老师和家长对自己进行表扬时,期望得到赏识的心理得到了一定的满足,这时学生能体会到一种自我价值的存在,同时更能激发其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在这种融洽、愉快的气氛中,在便条上写上一两点真诚的建议,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是很乐意接受的,它的效果远远比你苦口婆心地劝戒他半天要好。
让学生“成名”
进入校园你还会发现,学校每层楼的显眼位置都设有“校园名人”厨窗,这缘于我们对“名人像”的一种“深化与嫁接”。校园内悬挂“名人像”司空见惯,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但我们认为学生是德育活动的主体,校园内的名人也可以由学生担当,身边的榜样,更能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基于这样的认识,于是学校决定开展“争做校园名人”活动,各班每月选出“班级名人”参加“校园名人”竞选,竞选成功者做为“校园名人”悬挂在名人厨窗内。
“校园名人”充满了生机、活力和童趣,给学生奋发向上的信心和力量,成为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校园名人”无声胜有声,影响人、浸润人、改变人,形成了一种隐形的道德舆论氛围,争做“校园名人”成为每一个学生心中的理想和目标,使学生受到一种健康舆论的引导。
跨越障碍 育人无声
我校是一所集残障教育、教育师资培训于一体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是全国绿色学校、省绿色学校、市花园式单位,然而在这美丽的环境中生活着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双耳失聪,失去了倾诉心曲的喉音,失去了倾听声音的“双耳”,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在这无声的世界里,学校德育工作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跨越障碍 育人无声”。学校确立了“润物无声,陶心有情”的德育理念,坚持“处处人文熏陶,时时陶冶情操,事事净化心灵”的工作思路。将“德育”春雨润物般地“化”入环境中,“化”入管理细节中,“化”入师生的生命中,形成了一本无声育人的“立体教科书”。
让花木“传情”
为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学校从2003年就以优化学校整体环境、创建绿色学校为着眼点,高起点绿化美化了校园,2003年、2004年学校投资10多万元种植了优质草坪,并在草坪中点缀了部分名贵花木。2005年学校又投资5万多元种植了1500米绿篱、1500株玫瑰和100多棵棕榈。2006年、2007年学校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又购买了200多棵名贵花木,有樱花、桂花、红叶李、广玉兰、枇杷、合欢、海棠、女贞、石楠、棕榈及10米以上雪松13棵等50余种,大大提高了校园的绿化美化品味,使校园成为四季长青,三季有花,两季有果,树草花并茂,绿美香并布的花园式校园。
为让校园的每一棵树、每一根草焕发出勃勃生机,净化学生心灵,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起到更好的育人作用,我们赋予花草树木人格化。我校的近千株花木分布在4000多平米的校园中,为方便学生记认,学校对花木相对集中的几个花坛、名贵花木及警示语进行了芳名征集活动,一个月后,100多份应征芳名展现在我们面前。“百树大家庭”、“听雪”、“四使”、“八仙怡景”、“四季春”等,别具诗意的花坛芳名;紫荆(别名满条红,科属豆科紫荆属,产地中国,园林用途:花先叶开放,簇生于茎杆,花时满树紫红条,早春观花灌木)等等,学生查找了大量资料,对名贵树木起草了标示牌;“小草青青,足下有情”、“少一只脚印,多一片绿地”、“我很幼小,请勿攀折”、“小草微微笑,请您绕一绕”、“脚下留意更绿,手上留情花更娇!”等,充满脉脉人情味的警示语。在这样的环境中,心中涌起的激动和豪情都益于言表。
让墙壁“说话”
走进校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环境(绿化)优美,更让人感受到我们处在一个大的文化氛围中。步入校门,醒目的校长寄语映入我们的眼帘:“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迎着晨辉想一想:我们今天应该做什么!送走夕阳问一问,我们又做了什么!”道路两旁,塔松耸立,路灯与文化厨窗相互映衬,校风校训、办学目标、领导关怀、活动采撷等加以点睛,教学楼上方并示以学校名称大型标语,更增添了校园的文化氛围。
走进教学楼,走廊内别具一格的“伟人头像”,教室内的《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行为规范》,充满德育特色的的班级文化设计渗透着对入学的行为规范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展示了学生的个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再加上活动展室的书画艺术展品、绿阴下辛辛的读书学子,校园内传递着浓郁的书香气息。
楼梯口、餐厅内、寝室里、厕所内等都也有美丽的“风景”。楼梯口,“温馨提示:轻声、慢步、右行、礼让!”、“美丽环境,愉悦你、我、他”;餐厅内,“人最可贵的品质是先人后己”、“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寝室里,“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扫一屋及能扫天下”;厕所里,“你喜欢我淡淡清香,我爱上你文明举止”;电灯开关旁,“电灯也要睡觉”;水房前,“涓涓溪流是地球妈妈的眼泪!”……一句句掷地有声的话语给予了学生一种精神的支撑、一种文化的底蕴、一种创造的智慧。同时也给学生春风拂面的新鲜感,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
新学期的第一天,全校20多个班级中总会出好一块图文学并茂的黑板报。上面是老师们的新学期寄语:“欢迎回家!“孩子,欢迎你回来!”“新学期,你我一起努力!”“新学期祝你进步多多,收获多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再看下面的署名:有的是“爱你们的老师”,有的是“你的朋友”,还有的是“与你一起成长的人”等。
让便条“交心”
我校是寄宿制学校,学生大多来自我市五县二区和油田,每月学生回家一次,既是与家长交流沟通的好机会,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良机。为此,老师们不再吝啬手中的毛,在学生回家时带回张便条,让成功的喜悦、进步的美好始终陪伴在学生身旁。
老师们在便条上面写下深情“寄语”,在寄语中举出学生最亮的一点,让学生从中树立做人的自尊和自信;用鼓励的语言说出出不足,引导学生自己正确认识自己,从鼓励和期待中产生前进的动力;用优美的语言表达真挚的爱心,让学生从中得到情的感染、爱的激励、美的享受。尤其是学生将它递给父母的时候,腼腆中带着甜蜜的感觉,享受着父母的褒奖与鼓励,别提多开心了!因为谁能不为自己的进步得到肯定而高兴呢?在便条上肯定了学生的表现,当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表现优秀而被肯定时,相信会更信任孩子。同时,学生看到老师和家长对自己进行表扬时,期望得到赏识的心理得到了一定的满足,这时学生能体会到一种自我价值的存在,同时更能激发其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在这种融洽、愉快的气氛中,在便条上写上一两点真诚的建议,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是很乐意接受的,它的效果远远比你苦口婆心地劝戒他半天要好。
让学生“成名”
进入校园你还会发现,学校每层楼的显眼位置都设有“校园名人”厨窗,这缘于我们对“名人像”的一种“深化与嫁接”。校园内悬挂“名人像”司空见惯,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但我们认为学生是德育活动的主体,校园内的名人也可以由学生担当,身边的榜样,更能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基于这样的认识,于是学校决定开展“争做校园名人”活动,各班每月选出“班级名人”参加“校园名人”竞选,竞选成功者做为“校园名人”悬挂在名人厨窗内。
“校园名人”充满了生机、活力和童趣,给学生奋发向上的信心和力量,成为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校园名人”无声胜有声,影响人、浸润人、改变人,形成了一种隐形的道德舆论氛围,争做“校园名人”成为每一个学生心中的理想和目标,使学生受到一种健康舆论的引导。
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
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
[原评]
张竹坡曰:美人令众卉皆香,名士令群芳傅舞。
尤谨庸曰:读之惊才绝艳,堪采入《群芳谱》中。
[述论]
人在同大自然的交往里,从自然物中观照到了自我的人格价值和意义;而自然物也因此而
打上了人类的文化烙印。自然物各自不同的质地和特点,在人中找到了知己;人的各种德性和
风格,又在自然物中觅到了同类。因此人与物同风,物与人互勉。
正因为人类有意识,有了心思和感受,又由于感受与心思的差异,所以才会相互之间生出
隔阂,使得人们不得不去到自然中去寻找同类和知音。也就是说,当人在自己的社团中得不到
理解从而感到寂寞的时候,才会把自己的心思和感情投入到自然当中。
正因为人格的特点,往往与自然物的特点有着某种相似性,也可以说是人类在自然物中找
到了自己的本质,因而就成了知己和同类。而某些动植物本身所具有的固定特性,也往往会在
人类的天性当中得到共鸣。即使是你并没有与它们成为知己,但当你面对它们的时候,也一定
会使你得到净化或者升华。
比如说,当你面对梅花的时候,它会令人高尚脱俗;面对兰花的时候,它会令人幽静闲雅;
面对菊花的时候,它会令人退隐野疏;面对莲花的时候,它会令人恬淡无争;面对春海棠的时
候,会令人妖艳妍丽;面对牡丹花的时候,它会令人豪情奔放。那芭蕉和竹子随风摇曳,雨打
叶枝,其声如凤鸣龙吟,令人风流韵致;秋海棠则会令人富贵妩媚,松树却令人逸气超凡,桐
树则自然令人清洁孤寂,柳树则令人多愁善感。
由此可见,鉴赏自然,竟能陶冶情操。万物花鸟,草木动植,诚然都可以为人师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