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科预备年级第二学期课程统整指南
夏溪小学:李丹
一、导言
上学期,我组尝试编写了《音乐学科预备年级第二学期课程统整指南》,并在“指南”指导下开展音乐课堂教学,使教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面貌,教师的教学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教学内容的脉络梳理更加清晰,学生的学习难度降低了,学生的自信增强了,师生配合更加默契。本学期,我组在上学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编写了本学期的课程统整指南。希望通过编写“指南”能够让教师对教材提供的材料有更深入的学习、理解,对过去的教学状况和教学效果进行更多地反思,运用更加有效的课程资源的整合进一步提高音乐课堂效率,让音乐更好地深入学生的心灵。
本学期“课程统整指南”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生的音乐学习经验和体验,以德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态度。重视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可发展性,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拓宽基础内涵,改变音乐课程中脱离学生实际情况的内容,精选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重视课内、课外多种学习途径的结合,形成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
我们仔细研读了现有教材,对比了其他版本的教材。我们认为,现用的少儿版《音乐》教材的编写思路和结构框架非常适合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此教材本着让学生通过主体性音乐学习活动达到了解本国、本民族,他国、他民族的音乐文化的目的,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中外音乐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形成多元文化观念。但是,由于教学条件、教学场地的限制,学生原有能力的差异,新教材中的某些内容仍不能在我们学校完整地教给学生。因此我们在不改变原教材的结构框架和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吸取其他教材的优点,首先对教材的基础型内容进行整合,然后逐步加入拓展型和研究型的内容。在整合教材的过程中,加强音乐文化中的艺术性、人文性、经典性、时代性、民族性特点,加强音乐课与其他艺术门类,与其他科目、与社会、与生活、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之间的联系,进行三类课程的有机整合,实现课程的综合化。
二、教学统整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生动活泼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产生积极的情感反映;在自信地、有表情地歌唱、奏乐和综合表演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态度;加强合作与交流,形成团队意识;重视民族文化与人文精神,具有爱国情感及文化艺术包括态度,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为终生爱好音乐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
在听、动、演、赏、创多种形式的音乐学习过程中,通过模仿、体验、感悟、探究、合作等活动,提高即兴性、综合性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创新思维。
知识与技能:
通过音乐学习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获得感知、表现、鉴赏、创造音乐的基本能力,提高音乐实践的综合水平;知道并热爱祖国优秀的民族音乐,了解世界各国的多元音乐文化,学习并运用信息技术,以多种方式拓展音乐视野,沟通与相关艺术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提高文化素养。
阶段目标为:
审美情感发展目标:
热爱祖国及世界各国优秀的音乐文化,具有较浓厚的学习音乐的兴趣,喜欢音乐学习活动,发展个性,陶冶情操。
审美行为感发展目标:
在接受各种音乐信息、逐步积累音乐知识的同时,能够不断拓宽音乐视野,探索音乐内涵,学会体验、探究、合作等综合学习方式,为终生学习音乐打好基础。
审美能力发展目标:
增强音乐的感知、表现、鉴赏、创造的基础能力,促进思维,发展联想与想象力,提高审美能力。了解中外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地域的具有较高人文价值的音乐文化,提高艺术素养。
根据课音乐程标准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现将教材中的每一课按照“三维目标”的要求,确定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目标。
第一课 世代相传的歌
1、通过对我国汉族民歌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世代相传丰富多彩的民歌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希望学生关注民歌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民歌的感情。
2、了解汉族民歌的一般体裁、五声调式、音乐风格与方言。熟悉数首各地区的代表性民歌。学会歌曲《小放牛》、吹奏《彩虹妹妹》、哼唱简易民歌。
3、学会歌曲《小放牛》、吹奏《虹彩妹妹》、哼唱简易民歌。
第二课 欧洲音乐大师的童趣之笔
1、通过学习,了解音乐大师们的童年情结,感受这些音乐作品的情感和趣味性,
回忆美好的童年生活,激起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2、更多地了解外国儿童题材作品的音乐形象与表现手法。
3、能用愉快的心情演唱《愉快的梦》,能哼唱《鳟鱼》主题,从中表现纯真的童趣。通过学习更多地了解外国儿童题材作品的音乐形象与表现手法。
第三课 民歌新声
1、感受本课所有视听、唱奏歌曲浓郁的民歌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操。用动听的歌声表达出来。
2、通过比较和拓展等活动了解传统民歌和民族风格新歌的不同时代特征,相互关系以及创新的表现方式。体验旋律线的进行方向与情感表达关系。
3、懂得变声期嗓音保护知识,通过调查、统计、出板报宣传进行自我教育。
第四课 非洲旷野的回响
1、在对非洲国家、民族音乐文化的感受、理解过程中,产生对“陌生”的他国、他民族音乐文化的探索意愿,培养对多元音乐文化的兴趣;并通过音乐活动去体验与表现对音乐的理解,与同学共同分享创造的快乐。
2、通过聆听音乐、观看录像、舞蹈模仿、即兴创作等方式发现非洲音乐特点与音乐所表现的内容之间的联系,并在音乐创作活动中加以体现。
3、尝试通过欣赏、体验、创作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了解非洲奔放的歌、舞和多变的鼓声,了解部分非洲国家的民族音乐文化。
第五课 冼星海、聂耳在上海
1、通过了解聂耳、冼星海两位人民音乐家,深化学生对音乐家爱国情怀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对革命历史传统的认识,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了解音乐家生平及其创作的革命历史歌曲、乐曲,了解常见民族乐器的分类知识。
3、学生通过参与音乐实践、课堂交流等活动,感受、体验音乐作品所蕴含的革命精神。
第六课 奇妙的电子音乐
1、通过多样化的音乐学习,激发学生对电子音乐的兴趣,体验音乐活动的欢乐,培养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态度。
2、通过欣赏、歌唱、创作等活动,感受电子音乐丰富新奇的表现力,了解科学技术与音乐艺术之间的关系。
3、通过欣赏与探究活动,认识一些常见的电子乐器,提高创造性的音乐表现能力,发展广泛的音乐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