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充分开发与利用教材资源
第一组 主持人:俞平教授 、丁建伟 地点:勤业中学
关于地理学科的发言内容:
教师1;初中地理课本上的数据基本是十年前的一些数据,教材比较陈旧,开发与创新教材资源很有很有必要
教师2:地理教材的内容与地图填充册的内容不一致,教材编者有什么想法?是否要教师自我开放?
戚中魏文娟老师:对于高中地理,通过图表分析进行导入教学,效果很好,高中地理课本上有很多活动题,根据教学目标来利用教学资源,是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的一个方面
关于英语学科的发言内容:
戚中闻楠老师:高中英语《人教版》、《牛津版》的使用有很多困惑,教学内容很多,但目前的课时较少,怎样才能适应高考,请俞教授指点!
俞教授答:改革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由于评价没能跟上目标制定的标准,导致教师有时无所适从,如果教材与考试内容不一致,应该按高考目标教学。
河海中学耿秋香老师;初中英语与高中英语有很多重复之处,高中的语法教学让学生没有兴趣,高中英语的题量很大,教师没有时间处理。
俞教授答:初、高中教材的内容有重复,体现了新教材一种螺旋式上升的理念,但有时也是初、高中教材编写的不统一造成的。
关于语文学科的发言内容:
北郊中学汪朝勇老师:作为语文教师的困惑:(1)学生问老师今天为什么不布置作业?(2)语文教学有必要化那么多精力吗?(3)学生上课兴趣不浓,但高考语文是200分,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语文教师的一些做法:(1)把课堂还给学生,对唐诗宋词,要让学生诵读,课上要让学生通过一些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投其所好,未必是好事(2)写作是学生最大的困惑,有的教师忽略课后教材,学生从高一就训练高考作文,这样做是否违背学生的发展规律?(3)作为语文教学应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应常开展诗歌诵唱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中语文王佰美老师:(1)语文教学应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眼光不能局限在分数上,语文对学生的未来影响很大,语文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综合素养;(2)语文教学,不能与理科教学一样走进题海,因为语文很难考到做过的题目(3)要继承语文教学中的一些传统的好的做法,不应该受大环境的影响与束缚(4)针对必修与选修,要根据高考内容合理取舍,让教材作为学生写作的重要素材。
俞教授答:两位语文老师提出问题后还能解决问题,很有思考与推广价值。语言类学科的教学,如果一味训练高考题型,肯定是不行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终身受益,好的传统要继承,而不是丢失。
二中语文教师:(1)应重视教材基础,单元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机构,有利于学生触类旁通(2)语文教学中应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思想性,阅读写作,完全被专题所代替,语文课堂上,应放在基础知识,听、说、读、写上,觉得比较好;(3)语文课堂应向其他学科开放课堂,让其他学科感受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俞教授答:语文的单元教学有两种观点,集中与打散,本人比较赞同第一种,把一类整理好了放在一起,这对应付考试很有好处,教师们可以实验一下,哪种比较好,而利用旧知开发新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关于数学学科的发言内容:
河海中学金春雷老师;利用教材资源编写测试题是教材开发的重要方面,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是越改越简单,这样不利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形成,因式分解没有十字相乘法,而到初三要用到,很矛盾。
教师2;现在有的学校使用学案教学,而把课本丢掉了,我个人觉得不妥。
俞教授答:逻辑思维能力训练阶段,象十字相乘法、韦达定理都要补充,数学教学不能把整个体打乱,有的东西按传统方法做比较好。
俞教授做总结:开发教材资源,按课程资源来说比较恰当,总的来说,课程资源可分为以下四种:外显素材性资源、内隐素材性资源,外显条件性资源、内隐条件性资源,其中外显素材性资源中最重要的就是教材,这是每个学校在资源开发中都可以作的比较好的………
丁老师总结;课程资源会因学校的具体环境不同而存在差异。城市和经济条
件好的学校资源会丰富。农村和经济条件较差的学校,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会有很大的局限。但如果能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造性地备课,也是可以开发出丰富的课程资源的。
教材是专家们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他们经过多次的去粗取精、高度浓缩。有些内容甚至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所以里边的营养是相当的丰厚高质。但存在形式却不同:有的隐有
的显,有的深有的浅;有的可以直接利用,而有的却需略作加工。所以,为了能把这些资源有效地利用起来,就需要教师们进行创造性的备课。
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所以,条件好的学校不能只一味地去开发其他资源而浪费了教材,条件差的学校更要充分用好教材资源。而用好教材不能只仅仅是“利用”,还更要立足于“挖掘”。同时还要注意,创造性的备课不是随意“旁逸斜出”,而是一定要考虑儿童
心理,考虑课程标准,考虑通盘计划,考虑教育教学规律,考虑教学方法……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要实事求是。
根据刚才老师们的发言,教材开发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吃透”和“利用”教材
1、深刻理解编者意图。
2、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3、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4、合理安排教学的顺序。
5、深入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教育资源
二、“补充”教材
1、补充教材实际上是以“加法”的态度对待教材。
它并不改变教材的原有内容,只是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增加相关的内容。
2、“补充”教材实际上就是教师围绕某个教学主题给学生提供“拓展阅读”材料。
怎样给学生提供“拓展阅读”材料?
◆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其它教学资源。
1、身边素材的及时引入。
(1)选择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或现象作为教学的资源。
(2)选择有意义的热点问题作为教学的资源。
(3)选择学生自身的成长过程作为教学的资源。
2、课堂生成资源的及时捕捉。
3、社区、家庭资源的合理利用。
4、媒体、网络资源的合理开发。
三、“更新”教材
“更新教材”是先做“减法”,再做“加法”。
◆“更新教材”也可以视为“补充教材”的形式。它意味着教师用新的教材替换所有或绝大部分教材的内容,而“补充教材”虽然也更新了教材,但以维护原有的教材为前提。
第二组 主 持:周 於 地 点:常州市勤业中学
综 述:
本组有近30位老师参加了讨论交流,他们均来自中学,执教学科涵盖语、数、外、政、史、地、物理和信息技术等,其中有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也有初登讲坛的青年教师。本组围绕沙龙主题,主要交流探讨了以下问题:
1.对“教材”外延的界定。一些专家认为教材不仅指教科书,还应包括与教科书配套的教学参考书、教学挂图、光盘等。本次交流涉及的教材概念,仅指教科书。
2.对本次沙龙主题的理解。从语义分析的角度来理解,“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这个动宾词组包含如下隐喻:首先,“资源”是客观存在的,不需要我们去创造出来,而是发掘它并充分利用它;其次,教学过程如果只是照搬照抄教材,不加以一定的“处理”,效果是不理想的,而现有的教材没有提供可以“照搬照抄”的充分条件;第三,这个话题之所以需要讨论,是因为现实教学状况中存在着对教材资源利用不充分和利用不当的情况。
3.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的一些基本原则和理念。首先,要站在课程标准的高度来审视教科书。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科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教科书是如何体现和执行课程标准的?它对课程标准相关内容执行得怎么样?教师必须在充分尊重教科书的前提下,对教科书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才谈得上下一步的开发和利用。其次,对于教科书具体的章节和特定的内容,应该把它放到整个学段中来考察,这样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有关教学内容的课程价值,它在整个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它对于学生来说目前必须掌握到何种程度。第三,应该站在学生现有学习能力的角度来思考教材。不同学校的学生、同一学校的不同学生个体,他们的学习能力千差万别,但他们面对的教科书却是同一的,如果在处理教材时“一刀切”,那么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肯定是难上加难。
4.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的一些基本方法。(1)注意对教材文本的解读;(2)注意对教材结构体系的理解和把握;(3)准确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譬如教材中的助读系统(“练一练”“想一想”“做一做”);(4)如何“活化”(情境化、生活化、多媒体化)教材资源;(5)如何让教材走向学生(趣味化);(6)如何对教材文本进行发散性解读;(7)通过不同版本教材的对比阅读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5.一些教师结合具体学科交流处理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的经验。譬如24中赵军老师谈了他对数学教材的处理:(1)如何处理章节内容的引入素材;(2)怎样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数学概念;(3)恰当补充数学史知识和经典名题激发学生的兴趣;(4)如何组织课题学习;(5)如何进行教材习题的教学。勤业中学的高红老师结合具体案例谈了对语文教学来说至关重要的文本解读的问题。
6.交流中大家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困惑。(1)“开发”与“利用”有什么区别?(2)如何把“导学案”的编写与开发和利用教材紧密地结合起来?(3)现有考试制度对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的掣肘;(4)在充分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的过程中,如何重视学科自身的价值,特别是充分重视学科课程德育功能的发挥?
同时,老师们也期待有关部门能够对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在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方面的实践智慧进行梳理和总结,使青年教师能分享经验,加快成长。
(记录整理:周 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