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必须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所以,我们不能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去教学,而要把教育与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以下是本人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谈论话题来自学生生活。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生活化是小学思品课程的首要特征。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
如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四二一”的家中,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不懂团结,在小事上斤斤计较,因此,低年级的学生要学习《团结力量大》一课;一些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差,见到自己的笔被别人偷走了,会把手伸向他人,还觉得很有道理,这时,我们上一课《分清是非》,就可以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所以,我们都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谈论的话题来自学生生活,这样不仅能指导学生生活,而且还加强了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活动的形式贴近生活
课堂教学中设计的活动都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即贴近学生生活,又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在《团结力量大》中大家合作制作水果拼盘既是生活技能的训练,更是小组成员团结的成果。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制作步骤:先观察再讨论,给作品起个好听的名字;分工时碰到不是自己最想做的怎么办?水果不够了怎么办?有人不会做怎么办?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碰到的实实在在的问题,解决好了事情做好了,同学们更能时体会到团结力量大,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而在教学《心胸开阔》中,老师将电视节目“实话实说”引进课堂。老师是崔永元,同学是嘉宾。老师和同学讨论同一个话题:当自己心爱的钢笔被同学碰坏时,你会怎么办?师生共同坐在座位上畅所欲言,大家都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为老师能做出有计划、有目的引导打下基础。
三、课程开发依据学生生活
在实验中,我们渐渐地认识到:小学思品教材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包括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知识)的载体,更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学习教科书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调动学生进行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促进学生交际。及时把社会中新的信息、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都吸收到课程内容中,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换言之,老师在实施课程的同时还要会开发、处理教材。
1、改换
《团结力量大》一课中安排“折筷子”游戏,上课前我认为:折筷子不利于学生环抱意识的培养,而且学生更容易感悟到筷子力量大。如果改为“五指托球”游戏,让小朋友在参与中体验团结力量大。果然,同学们在球被大家托起来的一刹那,笑容洋溢在每个人脸上,其中道理不言而喻。
2、增添
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增添学校、地区的特色课程,满足自己学校、地区的教育需要。我校的心理咨询室,是学校开辟的德育新阵地。自办以来,接待了许多学生及家长的来访,已经深入人心,收效显著。课堂上,当熟悉的音乐响起,学生便会在温馨的氛围中吐露真言,寻求帮助。课上不能解决的留在心理咨询室中继续探讨,在咨询室中产生的共性问题再由老师在课堂上共同辅导,这样,课内外贯通的德育教育产生的功效会更大。
四、活动内容回归生活
1、到生活中体验。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例如,在教学《爱惜粮食》一课上,种粮的过程,其效果最多是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这个过程和一个结论——粮食来得不容易,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俗话说,看人挑担不吃力。怎样让学生去体验这份辛苦呢?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模拟插秧活动,让学生左手抓一把鸡毛毽子,弯下腰,右手把这些毽子一行摆六个,人倒退着走,十分钟后交流自己的感受。有了这腰酸腿疼的真切体验,再来看种粮的过程,学生就仿佛是自己参与了其中的劳动,这劳动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就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又如,在上《爱爸爸妈妈》之前,我组织了一个“小鬼当家”的活动,让学生当一天家,从早晨买菜起,安排好家里一天的生活,洗洗碗筷,收拾收拾房间。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这一天的感受,再想想你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最需要什么。有的说,在理菜时最好需要帮忙,有的说,在感到累的时候需要歇一歇。我就说:“是啊,你们的爸爸妈妈也和你们一样,最需要这些,请你把自己最需要的送给你的爸爸妈妈。”这种情感就是最真挚的、发自内心的。
2、到生活中实践。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性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从而削弱了教育的导引功能。我们的思品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此所谓“自主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品课上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
我在上《课间活动守秩序》这一课时,学生明理之后,给他们十分钟时间自由活动,喜欢活动什么就活动什么,尽量活动得开心。活动结束后,教师作随机采访:“你活动了什么?活动得开心吗?为什么?你愿意以后一直这样活动吗?”通过实践,学生每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行为标准。但,有时候学生的一些认识在生活中遭受挫折,例如,思品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坐公共汽车不拥挤、给老弱病残让座。可在现实社会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者视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必须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实践一下,你有何感受,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正确的认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我们在教学的方方面面也应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思品课永远“活”在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