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成功之处
曾在一本教育书中读过这样一段话:“我们一定要把孩子们放在一个完完整整的‘人’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培养和引导。”教育和被教育者的地位是平等的,绝不可居高临下。所以我相信只有与孩子交朋友才能感受到孩子们的童真、童趣。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一切从学生出发,才会收获成功。
我很庆幸我是小班化教育实验教师,我正是用多元智能的眼光看待我班几十个孩子,每天关注着他们,努力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还有意放大它,使每个孩子都能品尝被称赞的甜蜜,获得成功的喜悦。
我班有一个文静漂亮的小女孩闵闵,开学初的她只爱摇头眨眼,就是不爱开口,起初我差点以为她是个“小哑巴”,学习也很差。在我一段时间的耐心疏导后,稍微有所好展,但说起话来,还是像蚊子嗡嗡,可我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加倍关心她。后来得知她是个单亲家庭子女,父母都各自过得很潇洒,上下学专门让一位私家车司机负责,所以每天也没人及时辅导。但我感到她回家写的字特别清晰漂亮,于是我抓住她这一闪光点,放大表扬的力度,给她发表扬信,还多次把她的作业通过实物投影展示给全班同学看,同时利用她每天放学后在等车的二十分钟时间,帮她补缺补漏。一段时间后,我感到她的默写成绩在明显提高,我又总不忘对她大加赞赏。慢慢地,她越来越自信,不仅上课回答问题声音响亮了,而且在听写考查时得了满分。现在她写的汉字也很美观,由于这一方面得到大家的肯定,她学起别的科目来也起劲了。尤其值得赞赏的是,她自己不喝牛奶,却一学期如一日地倒纸篓里的牛奶袋子,因此被评为“星级好少年”。正是我坚信“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一信念,才慢慢改变了一个孩子。
小露也是我班一个家境特殊的女孩,由于家庭关系复杂,使年纪小小的她在老师的眼里,是个做事拖沓的小女孩;在同学的眼里,是个不太爱说话的同学;在合作组同学的眼里,是个作业懒散的孩子,老是把作业做错或不做。为了转变这个小女孩,我真是煞费苦心。但我还是相信每个孩子都是能够转化的,正像李圣珍所说: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于是我采取了积极的教育措施,首先与她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找机会多和她交流、谈心,并利用班中身边的榜样以及一些名人小时候的故事来激励她;其次在课堂上多提醒她多倾听,表现较好时及时给予鼓励,增强她的自信心;重要的是平时和家长及时沟通,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并让家长也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经过几个月的悉心指导,耐心等待,小露最终给了我一次次的惊喜:上课积极回答问题;作业不仅及时上交还多次得优加星的等第;后妈也慢慢喜欢上她了……从小露这一孩子身上,使我更坚信:每一个孩子就是一本书,需要我们用心去读懂。无论一个学生怎么样,只有充分相信他们,用心呵护他们成长过程的每一步,他们都能取得成功的。
我班还有一个多动的孩子康康。记得教他的第一节课上,我让学生看插图说一说,只见他根本不看书,而是东张西望,等我们四目以对,他也不知道要干什么。在“学着做一做”环节,他的屁股抹了油,不停地扭动,还不时偷偷摸摸去碰碰拉拉旁边的同学,一堂课不知提醒了他多少回。可他每次没坐到三秒钟,身体又开始动了。坐在前面真影响全班同学学习。下课后我把他调到了最后一排,心想:这下任你怎么动,也影响不到别人了。可后来的几节课,发现这样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他在后面更是肆无忌惮,一堂课几乎没一秒钟是坐着的,也根本不在听课,这样下去不是害了他吗?放学后,我又把他的座位悄悄搬到了最前面。晚上在我与他家长的电话交流中得知,这孩子在以前就这样多动,老师也都感头疼,几乎不管他,家长也知晓,可无可奈何。那晚我特意上网浏览了有关多动症儿童的相关内容,明白儿童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心理疾病,这类孩子智力一般正常,但存在与实际年龄不相符合的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多、冲动任性、自控能力差的特征。这些孩子不仅会使自己的学习受到影响,而且对其他的孩子也造成一定的干扰,是老师倍感头疼的一类学生。康康正是这样的孩子。了解他的具体情况后,作为一名老师,我不仅不会放弃他,而且会加倍给予关注,采用情感交流、沟通的办法,用同龄人的心态、需求与其交朋友,真诚地关心他,进入他的心灵深处,打开他的心灵。我坚信:有志者事竟成。后来我刻意关注他,努力去搜寻他身上的可取之处。真巧,在一次课间,小朋友都在喝牛奶,只听有人在叫:“康康把牛奶滴在地上了。”等我走到他身边,只见他满脸满身都是,地上有也不足为怪了。我说:“怎么搞的,怎么不小心些?别的小朋友多好呀!”可只听他嘀咕着:“没管子,怎么喝呀?”我转念一想:也是呀,为什么不帮他们准备好吸管呢?当时我无言以对,默默地帮他擦着,觉得这孩子不仅脑子没问题,相反反应挺快的。这不是难能可贵的聪明吗?确实如此,后来任课老师都反映,小邵在课堂上,表现特别出色,尤其在数学课上,经常听到他独特的见解,总让人感觉他的小脑袋特别灵活。就这样我抓住每一个细节,放大他的微妙进步。几个月下来,感到欣慰的是现在的他已大有转变:上课不用老师提醒也能坐好了;完成作业速度特快,书写端正清楚;默写经常得满分……这时的康康真让人刮目相看。他妈妈非常感激,时常发短信给我,称赞孩子与以前相比真是判若两人……
俗话说,手指有长短,能力有大小,这样的观点为什么就不能用在孩子的身上呢?尊重每一个学生、赏识每一个学生、赞美每一个学生,才能真正落实“关注每一个”的小班化教育理念。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学习成绩很出色,但让所有学生的闪光点得到认可,让所有学生都体验成功的感觉,让所有学生都自信地面对学习和生活,我们是完全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