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讲诚信
【摘要】
【关键词】
诚信 诚信危机 教育 引导
一.学生诚信的意义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全人类所认同的道德规范。诚信,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诚信是言行与内心思想一致,不伪装,不虚假,说话算数,讲信誉。诚信的 一是诚实,二是守信。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人的活动相互联系的道义凭借。人无诚信,无以立身;国无诚信,无以邦交。
1.诚信是学生安生立业的前提和基础。
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要求当代学生握定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在伦理道德领域不断地完善自我。在经济社会中。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受到社会的青睐,有才无德或有德无才都难以立足与社会。诚信是当代学生的立身之本,是学生人际交往的基石,是学生健康人格的要素,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保障。
2.诚信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诚信写进了中国公民的十二字基本道德规范,这一规范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对于学生来说,个人信用首先就体现为遵守诚信原则的敬畏精神,并把诚实信用作为自己安生立业的基点,无论对工作,还是对学习都要做到笃行不倦,脚踏实地,任劳任怨;都要树立实事求是、言而有信、无信不立的观念;都要养成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行为习惯。
3.诚信是学生安生立命的关键。
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看中诚信的品质。学生在校学习只是暂时的阶段性的过程,最终我们还是要走入社会,走入市场。在将来的求职中,诚信将成为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素质要求,诚信必将成为学生安身立命之本,这就要求我们要做诚信规范的力行者。目前更重要的是造成社会对学生的信任危机。社会把学生一贯视为高素质人群,给以充分的信任和关心。但是由于由诚实、守信方面出问题而导致社会成员之间的不信任,导致社会信任度的降低,这会使信任危机强化为社会危机,直到社会系统的崩溃。从而也就能够明白为什么各个民族的各种文化都把诚实守信作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诚信者付出诚信,诚信者也收获诚信。诚信者收获的信任,是诚信者拥有的社会资源,它足以使诚信者安生立命。
由此,在全社会都在倡导“诚信”的今天,作为接受文明教育最充分的学生,更应该身体力行,做文明之先风,不做有损个人名誉和国家利益的事情。
一、学生诚信缺失现状
1.考试作弊严重。
目前,考试作弊问题已成为学生诚信缺失的首要问题,学生的不学无术的话题以屡见见不鲜,那么对于他个人的成绩的索取就会直接导致学生拉下文明的面纱,去违背道义,进行考试作弊。
2.恶意拖欠学费。
目前高校中学生欠费问题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一方面,教育改革,国家规定学生实施缴费上学;另一方面,国家又强调不允许一个学生因为贫困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学校面对大量的农村学生和众多的父母为城下岗职工的学生,不容易弄清谁是最困难的,这就给有意欠费者造成可乘之机。学校虽然实行了奖、贷、缓、助、免等一系列的政策,但是面对众多困难学生,学校并没有摆脱困境。
二、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1.社会因素——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当今社会上的确出现了许多信用缺失的现象: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政府官员贪污腐败屡见不鲜:证劵机构欺诈公众聚敛钱财:这些都给年轻的学生们带来了负面影响,使他们原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受到了冲击甚至开始动摇,滋生了企图投机取巧的不良行为。失信惩罚机制的不完善和社会信用评估体系的不健全使失信者不能得到相应制裁,客观上助长了学生淡漠诚信的心理。
2.家庭因素——家庭教育乏力。
现实社会中的家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日常生活起居,忽视道德品质方面的引导。少数家长全然不管学生的一切。任凭孩子“自由发展”,有时甚至把错误思潮带回家中,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也有的家长自己不诚信,表面上冠冕堂皇,实际则弄虚作假。教育孩子说真话,自己却假话连篇,使子女“日渐染而不如今”。这些对诚信品质养成都是不利的。
3.学校因素——约束机制匮乏。
我国现行的诚信教育约定俗成多,约束机制少。在传统社会,诚信是在封闭的生产关系、人员很少流动的社会条件下形成起来的,诚信基本上是作为道德规范,作为一种约定俗成,而非法律规范。人们往往将诚信建立在道德良心的基础上,主要靠传统、习惯、舆论去遵守,因此缺乏严肃性、连续性、系统性等。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诚信问题很难成为普遍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广泛、频繁、紧密、复杂,在这种关系和环境中,约定俗成对人的行为的约束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也是远远不够的。当传统的诚信维系手段渐渐失去了效应,而新的维系手段--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法制体系,尚未建立或健全时,诚信缺失现象便在各个领域不断出现。正是由于缺乏可操作性的信用约束机制,人们的失信行为得不到惩罚,诚信者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纵容了失信行为的一再发生。
4.学生自身的因素——缺乏自我修养。
大多数学生在意识上能清楚地分辨是非,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他们在认识上是积极的和正确的,并且在努力追求内在品格的自我完善,但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有相对较弱,规范自己行为的自觉性往往又比较欠缺。由于受社会上错误道德观的误导和各种错误的表象所迷惑,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并表现出与诚信背道而驰的行为模式。
三、学生诚信重建的对策
1.加强制度建设,加快诚信社会的建设步伐。建设诚信社会是一项长期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必须加强全社会的诚信教育,建立起一套完整、可行的监督和约束机制着力构建一个诚信的环境、诚信的社会。
2.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发挥校内外的监督作用。在思想政治和专业教育中,要把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作为重要内容,鼓励他们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培养他们坚持真理、探索真理的品质,树立诚信光荣、弄虚作假可耻的坚定信念。同时发挥校内外舆论监督的作用,褒奖学生的诚信行为;建立奖赏分明的机制,加大失信者的失信成本,使其为自己的不诚信行为付出巨大的代价。
3.建立诚信度评价体系。内容包括诚信教育规划、诚信度评价的内容、措施、评加过程监督以及诚信奖罚措施等
加强学生诚信建设已成为高校刻不容缓的任务。它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通力合作。具体到学校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教师育人,诚信为本。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从家庭教育来看:首先父母要提高自身素质,做好诚信的表率。其次要把德育放在首要的位置来抓,从小抓好孩子的品质教育。从学校教育来看,首先,要高度重视诚信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应有地位。要改变重智轻德的现象,把诚信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育体系,贯彻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在对每个违纪学生的处理上,要根据校纪校规从严处理。
第二,改进教育方式方法。
一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自觉加强学习与德育,将诚信教育的要求内化为自觉行动。二是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要大胆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最新的管理方法,注意发挥现代传媒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作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拓宽教育的领域,使教育工作覆盖和渗透到学生活的各个方面。三是由灌输型向互动式转变。要克服片面硬性灌输的方法,由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转变为平等、民主的关系,使教育过程成为自主的接受、自主的发展、平等的对话、进而和谐的解决问题,同时,实现教育相长、品德共进的过程。五是由封闭型向开放式转变。诚信教育不能仅限于课本和课堂,要走出校门,让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在参与和体验中受到教育。
第三,完善诚信机制,搞好诚信教育。要培养学生诚信理念,完善的约束机制不可或缺。因此要制定健全的制度对学生的失信行为进行监督、约束和引导。
因此学生讲诚实守信,重在实践,贵在养成。要靠长期的教育培养和实践养成。我们还要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在实践过程中,全面学习广大人民群众的诚信品质,深刻认识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刻体会诚信在人的成长、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吧诚信认识化为诚信意识,主动把诚信理念变为诚信行为,让我们每个人都在心中深深地埋下一粒诚信的种子,精心培育,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迎来诚信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