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从学生的疑问处出发,抓重点词体味樟树的特点和它的可贵之处。
2、孩子们通过自主阅读资料后,交流宋庆龄的伟大人格,并将樟树和人作对比,感受借物喻人的写作特色。
3、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对文本语言进行补白,进而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尝试背诵,运用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这篇课文:齐读《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这里有个生字“龄”看:左边是牙齿的“齿”,从牙齿就能判断一个人的年龄,右边是“令”,表示这个字的读音。后鼻音,跟老师读,连起来“宋庆龄”读。你了解宋庆龄?简介
二、课前同学们认真预习了课文没?检查一下,这些词语都能读准吗?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指导记生字字形
3.指导写好“繁”写工整写美观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打开书打开书,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些段落直接写了樟树?写了樟树的什么?
交流:外形 可贵之处
四、精读第四段:
1.让我们走近这两棵樟树,默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找出一个最能体现樟树生长特点的词,来说说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长得
2.理解“蓬蓬勃勃”
3.大声读读这段文字,你是从哪感受到樟树长得蓬蓬勃勃?(枝干、树叶、四季常青)(感悟、朗读)
4.让我们来看看这蓬蓬勃勃的樟树(出示图)指导说
5、樟树是四季常青的树种,引读:“无论……还是……它总是……”
同学们,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年复一年,除了季节的变幻,樟树还会遇到哪些恶劣的天气、与环境变化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出示:无论是 还是 ,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这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让我们记住它,按这样的顺序,你记得会更快一些。会背的我们站起来试试。
五、精读第五段
过渡:樟树不仅长得蓬蓬勃勃,更重要的是(指板书)它有可贵之处,樟树的可贵之处是什么?读读第五自然段,划出的关语句 1.读文,交流(四句话全读)
你们找了这样四句话(出示)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应该是哪里呢?指名说
2.第一句:有香气、永久保持你觉得更重要,更突出强调的应该是哪个?(板书:香气永久保持)哪个词起了这样的突出强调作用。(而且)读一读这句话 “永久保持”到什么时候呢?(学生读:“即使……”)我觉得这句可以不要的,(去掉)不信试试,你读读通不通?那它在这里有什么用处?(补充、说明白永久保持到什么时候,加深印象)好你来读,(印象深了)你来读(印象更深了)
3、这种香气还有重要的作用:虫类怕它
只要这种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这种木质”是指……?指名说:具有这种香气的木质存在一年,虫类就……;具有这种香气的木质存在十年、百年,虫类就……;具有这种香气的木质永久存在,虫类就……
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指板书齐读(永保香气、虫类怕它)
小结:这四句话用了几个关联词突出强调了樟树的可贵之处,并让我们印象深刻。练习读好这些关联词后面的内容。一会请你们展示朗读
指名读、评。
4.这上面几句,写别的树招虫,是不是多余呢?(对比,更突出强调了樟树的可贵。)
六、课文最后写(出示最后一段话生读:“人们怀着……”)人们是来瞻仰宋庆龄的,和这樟树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和它拍照留影呢?课前,同学们搜集了一些有关庆龄的小故事,现在同桌前后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了解了宋庆龄的一些事件后想一想宋庆龄和这(指板书)樟树有什么联系?
1.集体交流(巡视后挑几分,上展示台前交流)
2.讨论:宋庆龄和樟树有什么联系?相似之处有:……
小结:人有树的精神,树有人的特点,这篇课文看上去是写樟树,其实是借樟树在喻宋庆龄蓬勃向上,一身正气美好品质啊。(板书:借物喻人)
这是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以后,如果你在平日的习作表达中有需要也可以尝试运用。其实类似于这样的写作方式我们不是第一次接触,比如我们读过的古诗《竹石》、《墨梅》、《石灰吟》、《梅花》这些诗歌是借助一个物体,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叫做“托物言志”。一起来背诵背诵它们,体会一下吧!(“托物言志”的诗歌和“借物喻人”的手法,在本质是有雷同之处,任何时候,孩子的学习都不是零起点。)
同学们,如果你去瞻仰宋庆龄的故居,看到那些和樟树合影的人,你理解他们吗?你会和那些樟树合影吗?交流……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啊,你
自由写,交流反馈
七、总结:1985年国家设立了一奖项:宋庆龄樟树奖,它以宋庆龄和她最喜爱的樟树来命名,用来奖励那些为妇女、儿童工作者的无私奉献的人。冰心、斯霞、高士琪均获得过此奖。
让我们记住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记住这位和樟树一样,一身正气、具有博大爱心的伟大女性,我们的一代国母:宋庆龄。
八:作业设计
尝试运用本课的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写写《春蚕》(最近班里养的的小蚕结茧,孩子可以清楚直观的感受到蚕的一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可歌可泣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