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文化与学科课程统整的综合性学习的研究
课题中期评估报告 执笔许荣美
一. 课题的提出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改的亮点。学科课程提出“体验性”“实践性”“综合性”,我们利用地方教育资源“花木文化”,与学科课程统整,在学科教学中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实验研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这是原有课程观所没有的。
2.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我们利用地方教育资源“花木文化”,与学科课程统整,在学科教学中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实验研究,应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贮备花木经济建设人才,着眼于培养未来的夏溪人。
3.学校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
我校先后已围绕“花木文化”从不同维度成功进行中央、省级、市区级的多项课题研究,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学校。依托花木文化教育资源开展“花木文化与学科课程统整综合性学习”的实验研究,对于我校来说,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探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开发并形成各年段花木文化与学科课程统整的综合性学习内容体系,促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转变,使教师的教学行为更低控制度、更具参与性、更重个别化、更高协同力。
2.通过研究,探索花木文化与学科课程统整的综合性学习评价体系,以“亲身经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核心,打造学生自我建构的学习方式。
3.充分开发和利用花木文化资源,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构建有效而有活力的综合性学习课程,形成花木文化与学科课程统整的实施与评价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并制定各年段花木文化与学科课程统整综合性学习指南。
2.开发花木文化与学科课程统整的综合性学习内容体系。
3.形成花木文化与学科课程统整的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体系。
四.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研究、行动研究和案例研究。
五.研究步骤
本课题从2011年6月开始,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到2014年6月结题,研究大致分如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6月–2011年9月)
1.进行课题设计,草拟、讨论、确定课题实验方案。
2.聘请专家对课题方案进行论证。
3.成立研究组织,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和工作措施。
4.组织本课题的开题仪式。
第二阶段:文献研究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2月)
1.收集文献资料,学习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相关理论。
2.课题组成员分工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形成系统的理论构想和具体的操作方法。
第三阶段:行动研究阶段(2012年3月–2014年3月)
1.依据实施方案,开展行动研究。(2012年3月–2013年3月)
2.进行研究反思,调整研究方案,再实施研究。(2013年4月–2014年4月)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5月–2014年6月)
1.进行相关测试,开展调查会。
2.收集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对研究过程、研究成效进行系统的总结,做好结题工作。
3.撰写后续深化研究计划和成果推广计划。
六.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课题在各级教研部门的领导、指导下,于2011年6月开始进入准备阶段,2011年9月正式启动。经过课题负责人和全校实验教师的艰苦努力,以及在试验过程中针对问题及时调整思路、方法,目前整个课题的实验研究前半期进展正常,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强化学习夯基础 铺垫思想理论
2010年12月,开题会后,我们根据会议的部署及精神,迅速对实验方案重新做了修改,使之更趋操作性。我们又细化了实验步骤,开展了切实的基础性准备工作。一是学理论。我们利用每月的教研例会,召集各科课题组成员学习各学科课程标准及解读;利用专题会认真钻研《新课程改革评价与新标准解读分析》与“综合性学习”相关的内容。二是借经验。要求教师运用网络学习关于“课程统整”“学科整合”及“综合性学习”等专题的有关论述、案例和反思。三是重认识。我们要求所有参与实验教师必须强化学习认识,在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真正内化成自己的理念,每人作写不少于3篇的学习体会。通过学习、借鉴、感悟,我们对“学科课程统整综合性学习”加强了理解认识,增强了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各学科教学的决心,为我们下一阶段进行实验作了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
(二) 以综合实践打前站 引领各科课程
由于我校身处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花木之乡,综合实践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很大程度上是与花木文化资源进行统整的。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基本上是由语数外老师兼职的,所以此课题的部分成员也在经历着、实施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2002年实施新课程以来,我校就在花木文化与各学科相机整合,其中由语文延伸的综合性学习《在槐花中寻找乐趣》获常州市首届综合实践案例二等奖,
研究性学习评优课《花木与我们的生活环境》获区一等奖,《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发表于省级杂志《新课程》(基础教育),在花木文化与学科课程综合性学习的研究上已有一定的基础,这些有益尝试,不仅为我们作了先导,更使我们打消了顾虑,增强了信心,为正式启动“花木文化与学课程统整综合性学习的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基于并高于指南,积极实践课题研究课
课程指南的编写使实验教师和其他教师有了借鉴和参考。各学科教师对花木文化与学科课程统整综合性学习指南进行解读,在内容规划中找到本学科的统整的教学内容,教科室与各学科实验教师一起在进一步学习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将文字性的指南变成活生生的课堂。并在引领综合性学习的同时,突显本学科的“本色”。使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既有本学科的保底工程,又能打破学科界限。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促进促进教师的提升
运用现代教学设备对实验教师实验课堂进行实录,实验教师们对实录进行回放,一起观察分析实验教师在课堂活动中花木文化与学科统整后的教学行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从实验教师们的案例分析、教学反思、听课随笔中感受到课题研究给师生所带来的变化。
(五)学科本位淡化 提高研究积极性
扎扎实实的行动研究正逐步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专业成长得到进一步的促进,教学理念不断地深化。“学科本位”的教学思想已逐渐淡化,教师们的研究积极性和热情也渐渐被调动起来。
(六)初见成效
1.学生在此课题研究下,以及学校现代信息技术强大支撑下,改变了学习方式,不仅提升了各学科必备的素养,而且增强了团结、合作意识,培养了通过实地考察、采访、调查等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形成了创新精神。
2.在常州市教研室、武进区教研室及我校以校长为首团体的共同谋划、探讨下,2012年我校成功承办了常州市以《花木营销 快乐无限》等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此次活动较好的体现了花木文化与学科课程的统整,也让学生实实在在参与了综合性学习,如学生形成感兴趣的探究小课题“花木营销的环境、礼仪、技巧”,活动中学生参与实地考察、调查、采访、策划、营销等实践活动。此活动获研究性成果获常州市二等奖。
3.以花木文化为载体的论文《以小型研究课题为把手,推开综合实践活动的大门》获区等奖,教学案例《成语为校本课程锦上添花》刊登于常州晚报,论文《关注“弱势”,让每一朵花绚丽绽放》获常州市二等奖。唐春燕的论文《做花木之乡的小主人》获区二等奖。
4.“花木文化”是我校综合实践课程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资源,不断的整合研究中,教师们提高了教学素养。我校综合实践教研组荣获“2013年武进区优秀教研组”称号,陈驾宇老师从武进区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脱颖而出,代表武进区参加常州市基本功竞,乔亚娟老师获武进区基本功二等奖。
七.对现有研究结果的讨论思考
1.课堂应该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实践场所,学习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方式应该是自主的,合作的,有探究性的,带着高难度挑战的,只有这样才能培育优良的学习品质。
2.经过课题组成员实践,发现综合性学习指南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学段目标过高、过低问题,对各学科课程标准还需进一步研究;内容体系统整还需更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评价体系显得比较笼统,还需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段目标体现递进、螺旋上升,要具体系统一些。
3.基本形成“综合性、实践性、体验性、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但偶尔几节课的和谐,并不能代表课堂都已达到境界。更应关注实验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的实效性,关注提升实验教师对学生综合性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指导的能力与素养,关注学生在花木文化学科课程统整综合性学习中学习方式的转变,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解决问题问题能力的提高。这些都需学校层面、教科室、实验教师们在下阶段课题研究中所应努力的方向。
八.存在问题及对策
由于一线教师课业负担较重,课题组成员之间研讨的次数,兄弟学校间的课题互动次数还不够,下个阶段要灵活地处理好课业负担与课题研究之间的关系,使课题开展更有序;还要更好地解决课题与课情之间的矛盾,让课题充分体现实效性;案例的积累也还不足,理论的收集与整合还要进一步加强。有些教师对于课程的统整意识,案例设计、反思能力还不够强,对于学生综合性学习过程与方法的研究与指导还不太了解或不到位。
对策:继续学习与课题相关的课例、理论等,不断充实课题组成员自身的文化底蕴,根据成员各自拟定的计划,把握方向,朝着各自的预定目标,以课堂为平台,大步前进,大胆创新,大幅度进展;继续钻研积累更多的案例,做好更深刻的反思,形成一定的理论,提升本课题的价值;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对学生的方法指导为基点,形成较为有效地方法指导策略,从而较能熟练地驾驭其它学科课程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指导,从而让课题的结题报告彰显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