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第一课时)
教材简析:
《石榴》是一篇典型的状物类文章,文章介绍了石榴的生长过程和品尝石榴的过程。本文虽然不是出自名家手笔,但文笔优美,语言生动形象,记述条理清楚,精当的比喻和拟人流露着作者的情感,读来饶有趣味,是学生学习语言和习作的范例。由于此文编排于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又是本册唯一一篇状物类文章,因此对作者表达特点的体悟,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领悟写法应该是本文学习的价值所在。
对于刚刚由二年级升入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借助拼音认读生字词的能力应该具备,但对于文中一些多音字容易出现误读,需要进行方法上的点拨和学习实践。在内容理解方面,学生能够了解文章写了什么,有一定阅读能力的孩子能理清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但对于作者情感的体悟、写作手法的运用、观察事物的方法等等则需要老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提升。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抽、仿、佛、甚、至、肚、扒、讯、甜”,认识多音字“间”。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同学们,我们来猜个谜语:
胖娃娃,最爱笑,
笑红身子笑破嘴,
笑得大嘴合不上,
露出满嘴红玛瑙。
2、猜对了,就是石榴。老师今天要把你们请到石榴园,请你们欣赏一下石榴的姿态。(播放图片)
3、石榴园的美景把我们深深吸引住了,同时被吸引住的还有一位石榴园所在地——山东枣庄的中学生。他用手中的笔记录下了自己的感受,就有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石榴》。
4、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榴”本来念第二声,比如有一种水果叫榴莲;在“石榴”这个词中,“榴”念轻声。(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过渡:小朋友,你们一定也想知道中学生大哥哥是怎么把石榴写得这么美的。
(一)请大家轻轻打开课本,把书翻到第85页。在读书之前老师有几个要求,请看大屏幕:。
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三)检查自读情况:师:同学们都准备好了吗?这么胸有成竹啊,那老师要来考考大家了,有信心吗?
1、理脉络:
A 抽出枝条 长出叶子 开出石榴花 结出小石榴
B青绿色 青中带黄 黄中带红 一半儿红,一半儿黄
C玛瑙般的子儿 红白相间 酸溜溜 甜津津
(1)自由朗读:老师这样排列词语,是有一定原因的。请大家读一读,看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
(2)先指名读第一组,读了这一组词语,你有什么发现吗?
(石榴成长的顺序)
请同学们根据这四个短语简单说说石榴成长的过程。
根据回答板书:春天:抽枝 长叶
夏天:开花
秋天:结果
(3)谁来读第二组词语?你又有什么发现?
(石榴颜色的变化)
请你用“先……逐渐……最后……”来说说石榴颜色的变化。
(4)那第三组词语谁来读呢?你又发现了什么?
(石榴子儿的颜色和味道)
相机指导:多音字“间”,教学生字“甜”。
(5)刚才我们通过三组词语大致了解了课文,现在,你能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6)交流:那位小朋友能根据板书说一说石榴生长的过程。(注意:只要说请这是在什么季节,石榴怎么样了,就可以了。比一比谁能说得最简洁。)
2、分小节朗读课文。
(1)让我们一起走进石榴园,欣赏一下春夏时节的石榴园的美景。这是课文第几小节?指名读。
相机指导长句子: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仿佛”的近义词;指导儿化音。可以加上动作来读,读出小喇叭的活泼可爱)
(2)那秋天的石榴园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指名读第三小节。
相机指导长句子: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指导停顿;教学生字“扒”,可加上动作;理解“喜讯”,并教学生字“讯”。)
(3)这么可爱的石榴娃娃,小朋友想不想剥开一个看一看,尝一尝呢?指名读第四小节。
指导长句子: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只见玛瑙般的子儿一颗颗紧偎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指导长句子的停顿、节奏,重读。)
三、学习课文第一节
1、这么美的石榴园在哪儿呢?老师迫不及待地想去石榴园看看了。
(出示第一小节)指名读
2、点评,相机理解:“驰名中外”。
“驰名中外”能不能换个词说说?
(闻名中外、举世闻名、闻名遐迩、远近闻名)
这么多的词语都是“驰名中外”的好朋友,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家乡的石榴园这么有名,作者一定会觉得非常(自豪、骄傲)。现在,请你把自己当成一名枣庄人,用自豪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对石榴有了初步了解,知道了石榴的生长过程。下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石榴园,好好欣赏一下石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