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石榴 教学反思
武进区夏溪小学 吴海燕
上星期我执教了《石榴》这一课的第一课时。《石榴》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五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描写了枣庄石榴园的石榴成熟的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深深的喜爱。
我觉得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既存在着一些不足,也有不少成功的地方。在评课时,大家对第一课时需要达成的目标形成了共识:掌握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适当精读部分课文内容。读准、读顺、读懂、读通。那无疑读准、读通课文无疑是第一课时必须完成的任务。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课前我布置孩子们充分预习课文。课上在第一次读课文时,我让孩子们先读准书后的生字新词,再读课文,做到“三不”。在检查字词的朗读时,让学生互相提醒哪个字容易读错,将易错的多读几遍。接着让孩子们将预习中难以读通、读顺的句子交流交流,为通读课文扫清了障碍。通过这样步步为营,扎扎实实地读,让每一个孩子都达到了读通、读顺课文的目标了。上完课后,阅读了周一贯先生的文章。从中读到了这样一段文字——指名让学生读一遍课文,结合纠谬正误,自然是最常见的。目的是要检查一下是否真的读通了课文。但若课课如此,就成下策。有的老师让学生读“你最喜欢读的一段课文”;有的老师要学生“组阁”:“你喜欢哪几位同学和你一道来分节把课文读一遍”;还有的只要学生“挑一个你认为最难读的句子”,“挑一个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如此等等,把选择权充分交给学生,以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这样,恐怕比每次都由老师指名学生读,效果会好得多。
朗读训练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和重要手段,在教学《石榴》这课时,我让学生分小节读全文,设计了几个简短、精当的提问,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个季节?分别写了石榴的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春天,叶;夏天,花;秋天,果;同时适当地进行了写作方法的渗透。
在反思中,我也意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诸多不足之处:
1.课堂节奏掌握得不够好,在交流长句子、难读的句子时浪费了一些时间,特别是让孩子划停顿的一句,有点弄巧成拙的感觉。第二小节的教学也略显拖沓。
2.在关注学生个性阅读方面还很欠缺。如:同一个句子,应允许孩子根据自己的感悟确定停连,不应将自己的理解或一个学生的理解强加于所有孩子。另外对于“鼓着劲儿吹”的朗读,既可以作重读处理,也可以用轻读加以强调,在读时还应提醒学生注意表情。
3.教学中,不应只注重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还应引导孩子和作者进行对话,了解作者对石榴饱含的深情,让孩子带着喜爱之情去朗读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