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示2014年常州市小学品德学科优秀教学论文评选结果的通知
|
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
|
一等奖
|
||||
序号
|
标 题
|
作者单位
|
作者姓名
|
备注
|
1
|
谈品德课堂“层次递进式”教学策略
|
常州市实验小学
|
杨文娟
|
送省
|
2
|
品德课堂中的“加减乘除”
|
常州市实验小学
|
高娴
|
送省
|
3
|
让资源在品德课堂中真正活起来
|
常州市实验小学
|
阮霞
|
送省
|
4
|
恪守适合 自然成长:小学品德课堂的应然追求
|
常州市怀德苑小学
|
朱艺明
|
送省
|
5
|
浅谈寻找品德课堂资源的几点策略
|
常州市钟楼实验小学
|
朱慧
|
送省
|
6
|
回到品德学科本身-----寻找品德学科的“源”
|
常州市荆川小学
|
吕虹
|
送省
|
7
|
巧用留白,让学生自主构建课堂
|
常州市觅渡教育集团
|
杨小燕
|
送省
|
8
|
拨云见日---小学品德课程资源整合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
|
金坛市河头小学
|
贺国财
|
送省
|
9
|
统整“历史”主题单元 让历史贴近儿童——小学《品德与社会》单元主题化统整的探究
|
常州市新北区新桥实验小学
|
顾俐
|
送省
|
10
|
用生活的多元瞭望品德课堂
|
常州市新北区泰山小学
|
沈丽亚
|
送省
|
11
|
生成,构建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
常州市戚墅堰实验小学
|
张颖
|
送省
|
12
|
国事天下事 时事引入需时机
|
常州市武进区杨区小学
|
张兰
|
送省
|
13
|
小品表演:化解道德两难问题的有效策略之一
|
常州市武进区胡塘桥实验小学
|
庄荷娟
|
送省
|
14
|
抓预设促生成,让品德课堂绽放异彩
|
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
|
花苏梅
|
送省
|
15
|
假作真时真亦假
|
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
|
张云波
|
送省
|
二等奖
|
||||
序号
|
标 题
|
作者单位
|
作者姓名
|
备注
|
1
|
“六顶帽子”飞起来
|
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小学
|
曾美婷
|
送省
|
2
|
道德养成,如何从课堂走向生活
|
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
|
朱金花
|
送省
|
3
|
追寻:本位课堂里的童真童趣
|
常州市武进区清英外国语学校
|
徐梅
|
送省
|
4
|
让“第三者”走进品德课堂
|
常州市武进区焦溪小学
|
金建瑛
|
送省
|
5
|
创设安全平等的对话环境,还学生课堂主体
|
常州市新北区春江中心小学
|
韩海英
|
送省
|
6
|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
常州市新北区圩塘中心小学
|
焦芸
|
|
7
|
行是知之始——例谈活动体验在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
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
|
潘虹
|
|
8
|
与生活相约,和体验相伴
|
常州市新北区百丈中心小学
|
朱海鹰
|
|
9
|
突显课程特质 彰显教学魅力
|
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
|
高丽娟
|
|
10
|
活动式品德课中活动组织的有效性特征探究
|
常州市戚墅堰潞城小学
|
谢成
|
|
11
|
独以道德为友,故能延期不朽
|
溧阳市实验小学
|
朱秀中
|
|
12
|
有效把握品社教学中的情感调控
|
溧阳市横涧小学
|
卞海兰
|
|
13
|
浅谈小学品德课堂中活动化教学反思
|
金坛市明珍实验学校
|
杨露霞
|
|
14
|
牵手生活,养成绿色生态道德
|
金坛市金城镇中心小学
|
徐爱琴
|
|
15
|
在岗位中体验 在体验中成长
|
金坛市后阳小学
|
徐建平
|
|
16
|
体验,让品德课程有滋有味
|
常州市武进区夏溪小学
|
张艳娟
|
|
17
|
童谣文化育人的实践与思考
|
常州市武进区星韵学校
|
王小亚
|
|
18
|
浅谈如何在《品德与生活》学科中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
常州市武进区清英外国语学校
|
谢丽艳
|
|
19
|
低年级学生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
常州市武进区夏溪小学
|
张燕
|
|
20
|
谈品德学科的各类课型于教学中的共性与个性
|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教育集团
|
张磊
|
|
21
|
“生”动的品德课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
陈水香
|
|
22
|
放眼生命的成长——浅谈小学品德课体验式教学活动设计的研究
|
常州市解放路小学
|
唐亚琴
|
|
23
|
磨你千遍也不厌倦——浅述品德课堂教学的打磨
|
常州市东方小学
|
严军
|
|
24
|
回归生活,让品德课堂返璞归真
|
常州市实验小学
|
殷樱
|
|
25
|
敢问“行”在何方?
|
常州市怀德苑小学
|
李桦
|
|
26
|
动静相兼,将体验进行到底——从三教《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谈品德课体验式教学
|
常州市实验小学
|
戴奕
|
|
27
|
以社会生活为指导训练学生行为
|
常州市谭市小学
|
姜晓曙
|
|
28
|
源于生活,归于生活——从《有多少人为了我》谈品德课程的生活性
|
常州市西林实验学校
|
祁琳
|
|
29
|
探寻出一条“生活化”的品德教学之路 ——基于《品德与生活》的思考
|
常州市钟楼实验小学
|
顾海灵
|
|
30
|
也谈低年段的品生课堂需要实践和体验
|
常州市西新桥实验小学
|
王海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