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教育科研>>小班教学>>理论学习
关注 探究 解决
发布时间:2014-11-28   点击:   来源:摘录   录入者:

 

 关注 探究 解决
——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调控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在近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尤其在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阶段,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人们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条分缕析,找出原因,并提出解决的策略,将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更好开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认识与思考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活动,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相互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小班分组的合作学习,兴起于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柏克赫斯特实施的道尔顿计划的三个原则之一便是合作。到了20世纪70~80年代,合作学习在美国的研究和应用已相当广泛。并形成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它对改善课堂氛围,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我国近几年来也有一些地区进行小班分组教学的实践,但多数地区由于受班级人数多以及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课堂教学还是以传统的班级授课为主要形式,其中有一些小组合作的做法,多局限于共同讨论解决某一问题,其实质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开展的学习活动。
二、新课程标准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
近年来,在教学改革的研究过程中,人们开始反思传统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尤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实验阶段以来,小组学习的研究更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小组学习是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目的的,这不仅是学习方式上的变化,更是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等优势所在。
1.小组讨论活动有助于师生交往互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是“主导”,因为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确立起来,并发挥主导作用的时刻,学生这个“主体”是被教师主导的,主体地位就得不到真正体现。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在尊重学生主体性前提下的组织、引导、咨询和促进的作用,这就需要有一种更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可以淡化教师“领导者”的“主导”地位,使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在小组内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从而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往互动奠定基础。
2、小组讨论活动培养主动学习者
撰写《小组教学活动导论》的米勒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小组讨论的最大价值在于,它能够为培养学生从被动的重复者变为主动的学习者提供条件。小组活动允许学生去发现事物和知识的意义、表述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主动活动中获取的知识和技能不仅比死记硬背教材获得的东西更生动,而且更容易被运用。
3、小组讨论活动发展思维和语言能力
现代学习提倡以问题为线索展开学习,学习者只有时刻意识到问题的所在,才能在学习中进行有方向感的学习活动,否则学习将会陷入疲于应付大量超负荷信息的境地。在传统班级授课形式下,往往只有个别学生能提出问题,表现出很强的问题意识,而多数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地位。小组讨论活动离不开思维和交际,而不同职能的小组活动又学生了解和发展不同的思维能力、不同的交际能力提供了可能。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增加了,能有效地促进全体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
误区与分析
一、小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
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有合作学习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其意义是很大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或者说它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有理论层面的,也有实践层面的。如“小组合作”之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容易造成合作时“人云亦云”的现象,只听或看一位好学生的操作或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学生间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等。,指出他们的合作学习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缺乏合作学习的足够培训,不知道怎样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管理好自己的合作学习。这需要人们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扎实的实践研究,才能使小组合作的作用
误区之一、“小组合作”不够主动,容易造成“顾此失彼”的现象
[案例1]、小学数学第二册在学了元、角、分的认识后,老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妈妈给你10元钱,请你选购物品,你打算怎么买?”要求在四人小组交流各自的买法及算式,小组长统计自己组中出现的几种不同的方法。
长颈鹿8元6角 熊猫6元 乒乓板5元排球4元 书包9元 钢笔8元2角 笔记本5角
合作过程描述:大部分学生马上参与小组展开交流,但有三四位学生没有主动投入小组交流。于是老师有意识地走近那几名学生,想给予必要的引导与帮助。此时,有学生冲着老师喊:“老师,我们组的xxx不肯说,也不听别人的。”原来,那位学生正在做小动作,于是老师给予了及时指正,那位学生放下东西,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去了。几乎与此同时,旁边一组的学生报告:“老师,xxx自己在写算式,不听别人的。”紧接着,又有学生反映本组同学中合作不好的行为,如:“老师,他拿了我的东西。”……在短短的4分钟里,老师走到哪儿,哪儿就会有此类现象发生。
原因分析:低年级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没有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小组活动中更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班级教学中学生都面向讲台,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是不是在认真听课;而小组学习中,学生围桌而坐,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开小差。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加之学生的性格等个性差异,这是造成上述问题的客观原因。而教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则是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低年级学生之间的合作效率实在太低了,总会有学生不认真合作,或者在合作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等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误区之二:“小组合作”前缺少独立思考,容易造成“人云亦云”的现象
[案例2]、小学数学第九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在复习完同分母加减法后,就直接布置:“假如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改成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分组合作研究一下。”
合作过程描述:当时其中一个小组是这样讨论的,有一位同学提出可以把分数转化成小数再进行计算,这个建议很快得到众人的附和,只有一位平时比较爱动脑的小同学皱眉头思索着什么,但他也没提出反驳意见或不同的解决策略,少数服从多数,方案通过,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就是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后再进行计算,接着举例验证,合作很快就结束了。
原因分析:合作小组学习的目的是把小组中不同的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没了独立思考的过程,合作就等于无源头之水,这样的合作也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像这节课,教师本想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出解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最佳方案,但由于合作之前缺少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在学生对问题还没形成独立见解之前就急于开展讨论,由于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容易被他人同化,才会造成这种合作时“人云亦云”的现象。
误区之三:“小组合作”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容易造成“空架子、走过场”的现象
[案例3]、小学数学第四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教学中,老师在让学生小组讨论得出,比较三位数与四位数的大小的方法后,老师让学生再小组讨论两所学校人数的多少。
合作过程描述:学生虽然很快的投入了讨论之中,但只是一会儿时间学生就完成了讨论。
原因分析:其实,老师已经有了小组合作讨论比较大小的方法,没有必要再进行讨论,这样的问题没有探讨的价值,并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早在20世纪二十年代,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才是好的教学,教育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根据他的理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设置的问题应该尽量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不能老是在低水平上重复,必须有一定的难度,既要使学生能够达到而又不能轻易达到。在这样的问题上进行讨论才有意义,才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误区之四::“小组合作”时没有充裕的时间,容易造成“虎头蛇尾”的现象
[案例4]、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圆的周长”。教师试图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测量几种圆形物体(茶叶、1元硬币、铁线圈等)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最后推导出计算圆周长的公式。
合作过程描述:大部分小组马上进行分工合作,讨论气氛非常活跃,一个测量直径,一个测量圆的周长,一个计算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学生合作井然有序,可能是教师怕超过预定的时间,完不成预定的教案,一再催促学生,原本有条不絮的同学逐渐忙乱起来,在读秒声中仓促完成了任务,最后的研究结果误差比较大,偏离了预设的教学期望值。这样,一节设计理念不错的课例就因为没有充裕的合作时间而遗憾地收场。
原因分析: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这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策略,它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但这种学习策略必须向学生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否则学生的研究探索将一事无成。因此,在我们每一节课中,都要尽量做到不浪费时间,该用的时间再多也不要吝啬,尽可能保证学生在合作时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究。像这节课,教师原本设想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沿着前人走过的足迹研究圆周长公式,但由于对合作时间估计不足,学生无法从容进行实验,探索,才会造成这种合作时“虎头蛇尾”的现象。
策略与研究
《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诸如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从中可以发现,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是:既要让每个学生获得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由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要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的角色;评价的方法、手段及内容也要变化。
一、小组建设要强化.
学习小组不论成员有几个,大小也是个组织,只有加强小组建设,才能使小组活动有序,发挥整体优势,提高学习实效。从误区之二可以看出: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这种情况,当一个小朋友说出一种方案或意见,其他小朋友就会不假思索随声附和他的意见,从而产生一种从众心理,所以强化小组建设是小组合作学习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
(1)设置小组长。小组学习应不应该有小组长,一直是人们争论的问题。我们认为小组长能组织好小组的讨论、操作、发言等活动,使小组活动有序的进行。但低年级小学生组织能力不强,需要我们加强指导,随时提醒他们应该怎样去做。
(2)组长轮换制。根据儿童责任心较强的特点,进行小组长轮换,可以使每一个成员都有机会承担组长的责任,在扮演不同角色的同时,体验和理解别人的心情,同时增强学生的自豪感、自信心和责任心。我们应有意识地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先担任小组长,逐渐轮换到能力较差的学生,给能力较差的学生学习借鉴的机会。
(3)中心发言人轮换制。每个小组设一名“发言人”,代表小组进行汇报,不仅可以增强小组的凝聚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发言人也是进行轮换的。
二、讨论内容要有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学生讨论、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好处,但也不能滥用。因此,要求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这种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必须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这样它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具体在:
1、学生意见不一时进行
在回答问题时,往往有时班内意见不统一,各予已见。如这样一道判断题:稻谷的重量一定,米的重量和出米率成反比例,一部分学生认为对,一部分学生认为错,争论不休。这时如果老师讲,效果不太好,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互相对自己的看法说说理由,问题越辩越明,而且学生记忆非常深刻,也不会再思维定势,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好习惯。
2、开放题教学时进行
 平时学生接触的应用题大部分是那些条件充分,答案唯一的常规题。而开放题的特征是在解题过程中往往需要以多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开放题除了像常规题一样要分析数量关系外,有时还必须从给出的情景中搜集其他必要的信息,才能着手解题。由于学生往往考虑问题单一,想不到多种答案及答案的完整性。这时应采用小组互相交流的形式。如开放题“小红家离电影院3000米,小明家离电影院5000米,问小红家离小明家有多远?”老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试做,再进行小组内讨论交流,小组内先以一人为中心发言,其他同学如意见基本相同,可适当补充;如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质疑;如不同的观点可以发表或反驳,直至达成共识。
3、题目的答案多样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在新世纪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展开性的讨论题,这类题目答案多样化,但学生考虑问题单一,往往想不到多种答案,这时可以采用小组互相交流的形式。这样的学习形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如第六册“差的变化”中有这样一道题:第一个篮子里有17个鸡蛋,第二个篮子里有13个鸡蛋。怎样才能使两个篮子里的鸡蛋个数一样多?答案有3种:1、从第一篮中拿走4个;2、放入第二篮4个;3、将第一篮中的2个放入第二篮。而学生由于刚学完“搬一差二”,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有些学生只想到第3种。通过小组交流,每个学生几乎都可以从同学其他同学那里学到另外的方法。这样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也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三、实施过程要监督引导
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学习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从误区之一可以看出:如果教师对一个太吵的小组或不认真的小组给予关注,那么其他小组也回步其后尘;相反,如果教师对这些不认真的小组不予正面接触,而对那些认真合作的小组给予特殊的认可,很快,大多数甚至所有的小组都会把精力集中在合作上。当然,教师还要向全班同学解释模范小组之所以能得到特殊认可的原因,用小组表扬的方式强化课堂的行为规范。
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从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四、合作学习要有针对性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不应只停留在形式上,要提高合作的实效性,还要注重学生合作学习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能合作、会合作。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群体活动的主体功能,激励交往机制,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平等竞争、相互协作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参与,做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真正把教师的主导作用放在指导学生的能动学习上来。小组成员的合作技能主要表现在:
1、彼此认可相互信任
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小组成员间会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产生一些争议甚至矛盾,成员都要明确争议是为了达成共识、更好地解决问题,目标是一致的。大家要以小组利益为重,争议时对事不对人,始终保持团结。成员之间只有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才能以诚相待、荣辱与共,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对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也是有好处的。
2、自行解决疑难问题
①每位学生应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②组员讨论和讲解时要心平气和,说话有礼貌;③在请求教师帮助前尽量先请教小组同学;④每个同学都有责任保证小组同学掌握已学过的内容;⑤直到所有小组同学都完全掌握了学习内容才结束学习等。通过规范合作技能,提高合作能力。
3、学会表达个人观点。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指点。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教师要在关键之处予以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1世纪向教育者提出了新的任务:让学生学会合作。小组合作学习为充分实现“社会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调控能力、评价信息的能力和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都有特殊的意义。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通过合作学习使独立、自私的学生表现出合作、互助等积极的性格特征。
反思与探讨
1.关于小组长作用
小组长是小老师吗?如果小组长的作用就是命令干什么,判定对错,那样在小组学习中,其他成员同样是被动的,谈不上自主发展,互动交往。而且小组长的答案也不是每次都正确。小组长的作用应该是组织有序的小组活动,使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2.关于活动差异性
在知识性较强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合作时的差异性较大。能力强的学生往往能迅速做出反应,而能力稍差的学生则因为反应慢或怕错,附和的现象较严重,缺少真正意义上的思考。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实践性的活动更有利于学生的合作,合作中的“优势互补”体现的较充分。如:“认识图形”、“测量物体”、“认识钟表”等内容。因此,我们应设计实践性较强的活动,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设条件。如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时,教师创设了买布娃娃的活动,提出:如果你有8元钱,买自己喜欢的一个布娃娃,还差多少钱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这样使知识性较强的内容增强了实践性。
3、关于小组争议
新的教学理念,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思维更加活跃了,也就出现了新的问题。在小组中学生对自己的观点不轻易放弃,产生争议不下的局面。如学习“对称图形”时,学生对小房子是否是对称图形产生了争议,有的认为是对称图形,因为房子的整体是对称的,有的认为房子的右边有小窗户,不是对称图形,如果去掉窗户才是对称的。学生又说如果去掉窗户也不是对称的,因为门边还有一个把手呢。一节课下来也没有达成共识。这是在低年级小组活动中及待解决的问题。
4、关于异质分组
人们对合作学习进行过深层次的研究,多数赞同“异质分组”的意见,认为在小组中保持差异可以有效的促进优势互补。我们在实践中也是这样做的,但发现这样做容易造成学生发展的更加不均衡。原因有:(1)不利于教师的指导。在一个小组内差异过大,教师从什么层面指导呢?(2)能力差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感。如当能力差的学生讲出一种方法时,能力强的学生总是说:“你讲的那是什么,太笨了,我的这个方法多好。”我们对学生也进行过说理教育,但低年级的学生在活动中总是记不住。(3)能力差的学生容易产生依附感。由于能力强的学生讲的方法总是最好的,能力差的学生干脆就不想了,听他们的就是了。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在不断研究的同时,有些教师尝试了个别小组组内同质的做法,就是把班内能力稍差的学生单独组成一个到两个小组,活动时教师侧重于这些小组的指导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在近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尤其在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阶段,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人们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条分缕析,找出原因,并提出解决的策略,将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更好开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总而言之,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但要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培养,使每个学生始终都处在主动、自由、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人在心情愉快时,最能发挥聪明才智。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和价值感。这样教学,不但使学生能学好知识,而且使学生在合作讨论的实践中,体验合作的力量,感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夏溪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7号
武进区嘉泽镇夏溪花溪路   联系电话:0519-83581249   邮编:213148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