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语文学科沙龙研讨记载
时 间
|
2013、9、13
|
地点
|
三(5)班
|
参加对象
及应到人数
|
全体语文教师
22人
|
实到人数
|
22人
|
主持人
|
许荣美
|
活动
形式
|
沙龙
|
||||
沙龙主题
|
语文学科备课中的诚恒行为
|
||||||
主 要 内 容 摘 要
|
一. 引出沙龙主题
主持人:我们学校的校训是“抱诚守真,持之以恒”,那么落实在我们语文备课中的诚恒行为是什么呢?
二.沙龙研讨备课诚恒
乔亚娟:有的教师认为自己已经是执教多年的老教师,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应付学生是小菜一碟等等。备课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如备课马虎、敷衍了事、不规范、缺少特色等。备课时要反复思考,反复推敲。备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脑力劳动,容不得半点马虎。只有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备好课,才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何桂珍:有些教师为了应付各种检查,他们在备课中不是把主要精力用在研究教材、了解学情、确定教法等项工作上,而是摊开教材教参和“教案书”等,打开备课本,直接写起所谓的“教案”来。由于这样的“备课”不重过程,只重结果,没有过程,只有结果,教师没有进入真正的备课状态,陷入备课等同于写教案的误区中。我认为这样的备课华而不实,中看不中用,其质量必然是十分低劣的,不会起到备课所应有的作用。
管春娣:我认为在备课时,教师要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内在联系。所谓预设,就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育活动。所谓生成,是指师生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动态性调整,以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活动。
唐春燕:每个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在备课中只有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它当作一种资源去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学生探索活动,各尽其长,各有所得,不同程度地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张艳娟: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资源,只要我们善于去挖掘,就能拥有大量的资料。在备课时,将所收集的资料融入到教学设计中。
丁小英: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和参考书是教师备课必须读的“三本书”。有些教师备课时,往往只读教材、参考书,照本宣科,忽视了课标的指导性作用,这样的备课尤如井底之蛙,站不高、看不远,教材也不可能真正钻研深、钻研透。所以我们要把课标了然于胸。
蒋波:我们备课时,一般能认真钻研教材内容,把教学内容按传授顺序较详细地写在备课本上,甚至还能扩展一些新知识。有的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取舍、深度和难度把握不当,使学生难以消化。不能把什么内容都往课堂里装,要眼中有学生。
吴建平:我们在备课时,往往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将各知识点及其关系清理得很有条理,而对学生的智力培养和技能训练方面未予考虑,或考虑很少,出现了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妨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现在许多课堂都非常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可能我们老师对于语文课堂该教哪些学习方法不太了解,我觉得还要对这方面进行培训研讨,好吗?
主持人:吴老师提出的建议的确是我们当前要解决的问题。
吴海燕:课后备课也称为“第二次备课”,是在上完一节课后对教案进行加工、调整、修改的过程,这是一个分析、提高的过程。有些教师往往重视课前备课,有的甚至超月做教案,提前编写,反复熟悉,但是这节课一上完就万事大吉了,没有进行反思、推敲、总结。对这节课的成败研究不够,备课的过程也就虎头蛇尾了。
唐春燕:我认同蒋老师的观点,教师备课,既要“胸中有书”,更要“目中有人”。这就要分析学生、研究学生,既要钻研班级群体共性,有要钻研学生个体特性。只有对全班每个学生的情况都有所了解和研究,才能有的放矢的地正确处理教材并把教学要求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管春娣:吴老师说得对,教师备课,既要备教师怎么教,也要备学生怎么学,要设计多种学习形式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主持人总结:刚才老师们畅所欲言,谈到备课要备学生,要钻
研课标、教材,要融进生活资源,要有创造,要发挥集体的智慧,不搞华而无实。
四.主持人带领大家学习《于永正的备课四个步骤》
1、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凡是生字,拿不准读音的字,我都一一查字典,注拼音。凡是新词,我都查字典,弄明白。”
2、朗读课文。“一般要朗读四五遍,对于情感型的课文,朗读的遍数还要多。不读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是不罢休的。”
3、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4、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老师要先做一做。“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我先背下来。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我先答一答。要求学生写的字和词语,我一定先写一写,每个要求写的字应该注意什么,特别是每一笔在哪儿起笔,在哪儿收笔,一定把握准。”
|
||||||
主 要 内 容 摘 要
|
填表人 袁晶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