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教育科研>>学校教研>>教学反思
让语文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发布时间:2015-01-1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庄伟民

让语文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常州市武进区夏溪小学 庄伟民语文教学缺少激情,缺乏活力已成为当前语文教改中一项不可回避的话题。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语文课堂成为扼杀学生个性的地方等等,显然,语文教学问题不少。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教学的突破口在哪?这方面的研究性理论很多。在此,我也想就当前的语文教学阐述一下自己的几个观点。一、把语文学习与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联系起来。 有人说,人必须面对三个世界: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 如果为了满足生活和知识两个世界,语文仅仅是一种工具。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境界,语文学习往往也显得枯燥乏味。熟记再多的作家的名字,掌握再多的词汇,懂得再多的语法,也只能成为一种生活的本领。这样的语文学习可以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提高人的素养。语文教学更应该触及学生的心灵世界,弘扬人文的精神。怎样弘扬人文呢?第一,既要注重语文形式,又要注重语文内容,重视语文文化内涵的挖掘;第二,要看到使用语文工具的人,引导学生学语文做人,进行认知、情感、人格教育;第三,让语文学科成为张扬学生个性的园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每时每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第四,开放语文教育空间。语文必须走进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现实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课程资源,从而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把语文学习与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联系起来,语文学习才可能是件有意义的事情。 二、把教师提问与拓宽学生的提问空间结合起来。  现在语文课教师讲课时口若悬河,不是最重要的。好的语文课,要改变“课文阐释者”的旧形象,创设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爱读书,爱表达,成为学生的语言实践课,语言交流课。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努力通过自己富有启发性的提问,鼓励和引导学生自由提问。学生提问时,教师要做到这样几点:①改一改。当学生提的问题模糊不清时,老师可以顺着学生的意思帮助学生把问题稍作动,使问题的指向性更明确。在学习《友谊的航程》,学生问:“航程怎么是友谊呢?”老师可以帮学生改成:“这段航程为什么饱含着友谊呢?”②引一引。当学生的提问过于肤浅,没有太大的思考价值时,老师可以适当点拨,帮他们引一引思路,拓展一下问题的内涵,使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刻性。③议一议。当学生的提问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议一议,在学生讨论、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问题的价值。教师还可以作一些肯定性的评价,使学生的提问更有参考性。④缓一缓。当学生提出一些本堂课所无法完成或老师一时无法解答的问题时,老师不能急躁更不能敷衍,要缓一缓,向学生说明原因,取得学生的理解。对于难题,老师还可以选择课外与学生一起去解答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茅以升在他的文章中曾这样写道:“学生提难题,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挑战’。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得不‘应战’。一个难题从提出到解决,学生提高了,老师也跟着学生一起提高,这就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另外,老师还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方法。如从课题中提问;从关键词上提问;从文章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提问;从文章主题上提问等。当然,所有的提问必须是学生有疑才问,而不是“无病呻吟”,追求形式,那就失去了课堂提问的价值。教师的问题是为了引出学生的问题,这样才能营造出自主学习的氛围,这才是教师提问的价值。因为,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有价值。敢于质疑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精神的体现,它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这种思考的过程。对小学生来说这种能力是难能可贵的,是能使他一生都受用的本领。三、把创新教法与倡导新的学法统一起来。我看过很多的观摩课,其中不乏组织有序,形式新颖,内容充实的好课。但也有许多课,教师为了“创新”,整堂课花样百出,看起来形式新颖,也很热闹,但细细地探究一下,也许效果并不是太好。因为“创新”的是老师,而不是学生。教师的创新,并不等于学生创新,相信这个道理谁都明白。教师的花样再多,如果学生不能主动地加以接受并延伸,对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来说,这样的课又有多少作用呢?如今,在教改的前沿各种流派的教学方法异彩纷呈。如:赫尔巴特的“五段论”(预备——提示——比较——概括——应用);杜威的“五环节”(情境——问题——观察——解决——应用);钱梦龙的“三主”方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线);魏书生的“教学六步”(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等等。仔细研究这些教学方法,我们不难发现:教学方法在变革,考虑学生如何学的成分越来越多了。无疑,当今教学改革,不仅要改革教师“教”的方式,更要改革学生的“学”的方式,要把两者统一起来。四、把课内阅读与学生的课外阅读串联起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教学理想的目标是学生不仅掌握了阅读的方法更产生了主动阅读的欲望,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当一位学生爱读书了,而且读过许多书了,你还能说他缺乏语文能力吗?古人早就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至理名言,其核心不就是一个“读”吗?因而,我们的语文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更应该成为把学生引向更广的课外阅读的桥梁。语文课程标准中把小学生的阅读量定为100多万字。要完成这么大的阅读量,靠教师硬性布置阅读任务、家长督促阅读行吗?显然不行。其最好的途径是把课内阅读与有效的课外阅读串联起来。怎样串联?如:学习《三顾茅庐》一课之前,布置几道思考题:①诸葛亮与刘备是什么关系?②诸葛亮是怎样的人?③为什么刘备说“得到诸葛先生就好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呢?在课堂中,教师可围绕这些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些问题没有充裕的课前阅读是无法解决的。或许这样的安排会促使一部分学生产生对名著《三国演义》的阅读兴趣,这应该是学习《三顾茅庐》一课学生最大的收获。再如:教学《飞向月球》一课后,可布置一项任务:我国发射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呢?引导学生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及书籍中去收集信息。然后,教师组织交流。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了更开阔的天地。语文课堂有时要成为学生交流阅读体会、交换阅读信息的场所。语文教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多少年来,人们致力于语文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论怎样,只有抓住语文的本质,让学生感觉到学语文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折磨,这样的改革才是有生命力的。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夏溪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7号
武进区嘉泽镇夏溪花溪路   联系电话:0519-83581249   邮编:213148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