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教育科研>>学校教研>>教学反思
《石榴》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5-01-2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夏海燕

 

石榴》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武进区夏溪小学  夏海燕
《石榴》这一课我设计了三课时进行教学,本课为第二课时。《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主要想通过朗读让学生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体会石榴花的美丽、石榴果的可爱,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希望渗透写作方法,为学生的下节课写一种水果埋下伏笔。 整节课的设计突出以下几点: 
    一、“善使者,功半成。”。
    导入不绕圈子,开门见山,直接揭示了本课的学习内容。引用报刊资料,既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又理解课文中的新词。
    二、通过“以画促读”调动主体参与,突出“主体性”。
    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深入文本,并自始至终保持良好的读书兴趣?我想运用“以画促读”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主、深入地品读了文本。在理解第二段时,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读出石榴花的特点呢?先出示一幅画,让学生结合课文评一评画得如何?诱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学生在潜心会文中就读懂了文意。然后抓住“满、密、盛”等词语进行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在对话中,通过理解以上语言文字,既对花多、美等特点有了深层的感悟和理解,既品味了语言,体会了用词的准确,训练了语感,同时还引导学生进行了情感体验。整个环节的设计,以评画为情境,力求实现以画促读,以评促读,评中感悟,读出内涵的目的。
    三、利用“比较策略”引导品赏语言,体现“语文味”。
    课堂教学中应如何体现语文味?语言文字的训练必不可少。 要想很好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而比较就是思维的开始。我想在引导学生理解写“石榴果”一段时,两次运用了“比较策略”。第一次是在理解果的颜色特点时,抓住词语进行了比较;第二次是在理解写果的句子时,抓住句子进行了比较。先故意出示一个错误的句子,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进行比较、分析、理解,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以及谴词造句的方法。这样,学生通过比较就能自然而然地深入文本,品味语言,体会用词的准确,懂得如何才能把句子写生动写具体,领悟出方法。同时也明白细致观察和准确描写的重要性,最终达到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在语言文字比较训练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学习拟人的写法,加深对石榴果的认识,为学生了解石榴的特点,受到情感熏陶,掌握表达方法,进行方法迁移,打下基础,体现了语文味。
    四、通过 “创境、体验”拨动心灵琴弦,彰显“情趣性”。
    在整个课堂上运用了“创设情境”、“生活体验”等策略,将课堂变得“鲜活灵动,充满了活力,更浸润着情趣”,彰显出了独特的教学特色。在理解石榴花一段时,她说“这位石榴花先生腮帮子鼓得圆圆的,吹得真卖力,请问你在吹什么曲子呢?”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引领学生进行了情感体验。而在理解石榴果时,她又将理解语言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一边观察、品赏体验,一边与读文联系起来。这样的设计,将阅读教学与学生生活、生命体验密切联系,把语文和生活紧密联系,丰富和提升了学生的精神生活,拨动了学生心灵和情感的琴弦,引发了学习兴趣,更让课堂焕发了生命的活力,学生自始至终兴味盎然,有情有趣。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夏溪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7号
武进区嘉泽镇夏溪花溪路   联系电话:0519-83581249   邮编:213148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