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爱菊敬松养高洁
陶渊明
陶渊明热爱自然,爱庄稼,爱草木,尤其喜爱菊花和松柏,采菊东篱,抚松故园,诗化了他的生活,也诗化了他的人生。读其诗,诵其文,常常如仰松之孤高,如拘菊之芳洁,整个身心都被净化升华。
陶渊明爱菊,爱菊特有的食用功能和药用价值,尤爱菊所象征的品德情操。他将自己全身心地浸润于菊之芳洁中,化而为行,率性淡定,流而为诗,自然真朴,举手投足之间,把酒吟咏之时,菊风菊韵,悠然自现。陶渊明名潜,潜形菊芳里,陶然菊品中。菊即我,我即菊,菊我合一,诗意栖居,舍此何求!
菊秋天开花,夏历九月最是赏菊采菊好时光,年年此时,都是陶渊明最开心的时节。这在其《饮酒》组诗之七中,有着传神的描述。“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差不多每天他都要起个大早,或在自家园中,或到村郊野外,冒着露水采摘菊花,带回家中浸泡到酒里。看着一朵朵鲜洁的还带着朝露的菊花飘浮在酒面,呼吸着菊花淡淡的清香和秫米酒浅浅的甜香,把壶自斟,平日里无尽的忧思如烟散尽,只见天高云淡,唯觉心空意远,快意无尽……
陶渊明爱饮酒,尤其爱饮菊花酒,但爱菊胜过爱酒。在他的感觉里,有酒泡菊当然最好,但因家贫,酒不能常得,无酒之时遣性,采菊尤为妙。传统习俗,九月初九重阳节,人们都要饮菊花酒。有年重阳,陶渊明家中偏偏滴酒皆无,而屋旁满园秋菊却如往年一样开得灿烂丰盈。一生好酒,此时偏无,陶渊明颇为惆怅。出门步入菊花丛中,开 始还只是坐着,一会儿就坐不住了,起身采菊。素朴、雅洁、晶莹的朝露,鲜美的清香,一尘不染的世界,岂容尘染?史称陶渊明“少有高趣,颖脱不群”,最厌世俗礼仪束缚,当年作彭泽县令,就是因为不愿按官场规矩,整整衣带见上官,而愤然辞官归农,此时却情不自禁地整理好衣服,满怀深情和敬意,为菊花吟诗诵文,思绪携遐想而高远,胸襟随菊风而静穆。“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就这样,在菊花丛中,陶渊明享受着一个本应饮酒而无酒可饮,却依然美妙、甚至更为美妙的佳节。“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萧统《陶渊明传》中这段记述,每次读来,都有如临仙境、如对仙人之感,令人陶醉,令人神畅。
陶渊明好饮酒,《陶渊明集》中写其饮酒的篇章和片段颇多,但最好的诗文却不是描写饮酒,而是采菊。陶渊明的诗,以《饮酒》组诗最负盛名。若顾名思义,既然以“饮酒”冠名,内容上就应是写饮酒为主,质量上也应以写饮酒为最佳。《饮酒》诗总共二十首,写到饮酒的却只有十首,其中专章写饮酒的仅三首,饮酒并非组诗的主题。若论质量,上乘之作是第五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没有一句一字涉及饮酒,却是古今公认的绝妙好诗,在《饮酒》组诗中应列第一,在全部陶诗中也应列在第一。特别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意象之美好,意境之空灵,意趣之高远,意蕴之静穆,恐怕在我国整个古代诗史上都应位居榜首。简单的十个字,不仅形象而清新地再现了陶渊明真诚地归隐园田,归隐自然,归隐自我后自由、自得、自在的生命愉悦,同时也直观而深邃地演示了中国诗学和东方美学感悟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绝妙法门。东方美学是感性美学,其渊深的内涵,无尽的妙境,不是靠言说,更不是靠理论所能表述的,而是靠兴发,靠意会,在氤氲弥漫中,在浸润交感中,令你顿悟大道,与天地精神自往来,磅礴万物而无碍。
辛弃疾有词赞道:“岁岁有黄菊,千载一东篱。”又说:“自有陶潜方有菊。”确乎如此。菊花原产我国,至陶渊明时已有两千多年栽培史,陶渊明之前,写菊花的诗文已很多,但直到陶渊明“采菊东篱”句出,菊花的仙风道韵,卓然高格,才被完美地擎举于天地间。这之后,写菊之作更多得难以数计,其中不乏名家大家之作,却均不能望其项背。自有陶潜方有菊,陶诗一出即绝唱。菊花属于陶渊明,陶渊明也属于菊花。陶渊明身后1600年间,约略有点文化素养的华夏子民以及朝韩和日本文士,谁不是见到菊花就自然想到陶渊明,说到陶渊明就情不自禁地诵起他的采菊诗呢?
常以园田草木寄兴,是陶渊明诗文一大特点,其中咏菊句最美,吟松篇最多。陶渊明虽以咏菊名世,《陶渊明集》中写菊花的诗文却并不多,涉及的共五篇,其中有两篇还是和松树并及,专写的仅一篇。而写及松柏的却有十多篇,其中专写的就有三篇,这个数量,在陶渊明全部传世诗文138篇中,所占比例是够高的了。松、菊之外,陶渊明还写到榆、柳、桃、李,梅、竹、桑、麻,以及荷花、木槿,木兰、幽兰等众多草木,无论哪一种,都没有写松柏多。
陶渊明为啥这样钟情松柏?深受儒家传统美学熏陶应是一个重要原因。自从孔子揭示出松柏岁寒不凋,坚贞坚毅,有君子操守之后,历代志士仁人多好以之自励,爱松敬松,几近本能。陶渊明也是如此。
不过,陶渊明对松柏的歌咏,并非全是出于对传统的继承,而自有其独具的鲜明特点,他更多的是专注于孤松。此前,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有着君子人格的松柏,都是以整体或团队形象出现的。从《论语》、《庄子》、《礼记》所记的松柏,到魏晋士人笔下的松柏,历时千年,相袭不变。到陶渊明诗文里,才不傍不倚,傲然独立,突兀而出孤松的形象。面对霜雪严寒,此前的“松柏”是以群体的力量抗击,陶渊明的“孤松”则是以一己之力单打独斗,孤苦伶仃,没有松兄柏弟可以倚傍,全靠自己成就自己。同样是战胜岁寒而不凋,孤松付出的艰辛自然要大得多,展示的勇毅自然要高得多,对心灵的震撼自然也要强烈得多。可以说,对孤松形象的成功塑造,是陶渊明对华夏人文精神的一大贡献。
《饮酒》组诗之八,是又一首专写松柏的诗,歌咏的就是一株孤松。“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里,何事绁尘羁!”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发现,“松柏之下,其草不殖”,松柏林中,草是不易繁殖的。在陶渊明故居的东园,有一株孤松,当春夏时节,疯长的草类却几乎把它完全淹没了,人们似乎也忘记它的存在了。直到寒霜降临,众草皆枯,孤松却将满树碧绿,高擎于天地之间,是那样坚贞不易,是那样卓尔不群。岁寒不凋,原是松柏本性。但当其成片成林之时,人们对此似已觉得不足为奇,而一株远离松柏之林的孤松,茕茕孑立,却不屈不挠,兀自长青,就把松柏高贵的品格,揭示得最为惊心动魄,让人不能不由衷叹服。“这一株”比“那一片”更具象更感性,因此也更神奇,更令人神往,更富有感染力,孤胆英雄,更能鼓舞和提升人的情怀和情操。这正是陶渊明苦苦寻觅的能让他挣脱种种人生困惑而坚定不移固穷守节的生命意象啊!所以,多少个霜晨雪夕,他常常情不自禁地提着盛满菊花酒的壶步入东园,将酒壶高高挂在孤松那劲挺寒空的枝桠上,或靠树举目远望,或绕树久久盘桓。经过几番霜雪洗礼,万类皆枯,唯青松独在;平日里熙熙攘攘的人们此时也踪影皆无,唯自己独在。孤松与陶潜,卓然立八荒。那一种苦苦追慕半生的境界,不就在此时此刻吗!人生如幻,而此境独真,真趣既得,还有什么不洁不雅却让人们趋之若狂的尘世羁绊冲不破呢!
《饮酒》组诗之四,也是一首专咏孤松的诗。“凄凄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一只失群鸟,苦苦寻求托身之所,最终飞向一株孤生松。因为当寒风横扫,万木皆摧之时,普天之下,唯有这一株孤生之松,依然屹立于宇宙之中,不为劲风变态,不为严寒易色,当此之时,也唯此一树,可安身,可立命,舍此别无可求。背景愈是苍凉凄厉,孤松的凛然之姿浩然之慨愈发凸显。独立霜天,独傲岁寒,从此,孤松就作为最坚贞最坚毅的生命意象,在华夏美学的发展和君子人格的涵养中,“千载不相违”,成为我们民族一种永恒的精神家园和志士仁人生命的最终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