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启发式教育
鸣凰中心小学 陈亚玲
启发式教育最早起源与中国。大约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并实施了启发式教育,且效果显著。
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夫子所说的就是启发式教育的大概。用今天的话来解释孔子的这句话意思就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但仍想不透的程度;不到他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举隅”指举出事物的一个方面。所以“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就是:“教师举出事物的一个方面,学生不能联想到事物的其他方面的话,那么教学就不必再进行下去了。因为学生没有用心地去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所说的“不复”是强调教育活动的暂时中止。并不是说下课,停止学生的学习活动,而是要给学生制造时机去独立思考和内省,去想一想、探索一番。从更深更广的范围去理解教学内容,以达到意开辞达的效果。“不复”强调的是教师教学行为要把握分寸,适可而止。
宋代理学家朱熹是这样解释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诽者,口欲言而未得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愤”指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指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候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合起来就是教学时要注意“启发”。
我个人通过学习新课标理论知识和经过课堂实践认为启发式教学是指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本学科的固有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主要特点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
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要求。和谐的课堂气氛常常使学生情绪高昂,智力呈现最佳状态,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而不良的课堂气氛往往使学生产生厌倦、烦闷、冷漠之感,从而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窒息智慧的火花。
这时,我觉得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很好地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达到启发式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