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信赖的老师
――――读《最好的老师》有感
鸣凰中心小学贾小宇
读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时,我常常会被李镇西老师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观点折服,被他那亲切、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的语言所打动。书中的许多教育理念、教育方法都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李老师在书中这样说:“我换一种眼光去看这些让人头疼的孩子,我便不再头疼了。换一种什么眼光呢?那就是“科研”的眼光。我把在教育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班集体建设呀、“后进生”转化呀等等),都当作科研课题来对待,把每一个“难教儿童”都当作研究对象,心态就平静了,教育也从容了。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每天都有新的领悟,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因而每天都有新的快乐。”这句话道出了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换一种角度思考问题,烦恼的事情也可以变成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以这样的心态搞教育哪里还有不成功的道理呢?他教会了我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如何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处处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能做孩子最信赖的老师!
信赖的源泉是爱。“爱”是李老师永恒的教育理念,他可以和孩子一起过年,一起玩雪、拼字照相,真正融入学生生活,在一次次的“师爱”理解中留下了精彩的生命瞬间。当学生犯错时,我也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李老师让我对爱学生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爱,是包容,是怀着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学生,是恩威并施,是对学生情感世界的关注,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
即使他们违反了纪律,老师严厉批评时,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要让他明白:老师是关心你、爱护你的,是为你着想才如此严格要求……这样,在“严师”面前他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或歧视情绪,而理解了老师的苦心。老师的爱会使得这“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师爱”如无声的春雨在不知不觉中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灵,实现了爱的迁移,教给了学生们如何爱别人。
李老师无论多忙,每天都要进行的“五个一工程”: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个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书不少于一万字,写一篇教育日记。在我们看来,这需要何等的毅力啊!然而,李老师却不觉得需要什么“毅力”,他把这样艰巨的工作看成是自己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已经变成了习惯,就像每天需要刷牙洗脸的习惯。这一切的一切,李老师做得有滋有味,乐在其中!要说爱是信赖的源泉,那么,实干就是建立信赖的途径。做学生信赖的教师对学生的情况要深入了解,对学生的心理变化要细致观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接触到学生情感的“点子”上,这种接触点就好像是“心窍”,是个突破口,它往往是教师传授的门路。
我在做老师的经历中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绝对不允许学生犯错。例如:上课迟到了,做错事情了,违犯纪律了,扣分了等等。这样恰恰相反,学生会因为要求太严而产生抵触情绪。给孩子尊严,就如同他们给了你尊严一样,所以不能把成人的思想强加于孩子身上,不能强迫他们按照老师的意愿来做,有时甚至我们应该允许他犯错,因为犯错是为了下次不犯错。本学期因为班级经常被扣分,我十分恼火,几次对着学生发脾气,但还是解决不了问题。那怎么办?做为老师到底是干什么的?我的职责难道只是每天守着他们不扣分吗?好像老师与学生之间除了批评就什么也没有了?难道手师生之间的感情连几分都不值吗?不会,肯定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至少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发现学生的亮点和好的一面,而不是总盯着他的缺点和短处!相信自己的学生是优秀的,他们还真能做得更好!我努力地改变自己,课间和孩子们一起游戏、一起阅读哲理小故事,节日来临和孩子一起做节日礼物……
努力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成长环境。借助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去了解、接近和吸引学生,在平等、和谐中了解学生,获得与学生的共同语言,这是沟通和传递情感的渠道。老师“投其所好”,从大量的“接触点”了解学生的心灵。教师接触到学生的这些“点子”上就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就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信赖就建立了,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愿意围绕着你。
做孩子最信赖的老师,只要做一些微不足道的让孩子会感到心暖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