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教育科研>>创智课堂>>学习心得
一字一世界,一书一天堂——现代与经典学习感想
发布时间:2018-05-0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唐春燕

一字一世界,一书一天堂

——现代与经典学习感想

  唐春燕

4月13日-15日,我们四位教师有幸参加了在南京举办的第26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收获颇多,不虚此行!

本次活动汇聚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名师、教授等,他们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或报告讲座,给予了一线教师最前沿的引领,最智慧的启迪。本次共听课12节,虽然名家风格迥异,但他们对文本解读之到位精巧,自身底蕴之深厚宏大,评课之扎实确是有相同之处的。接下来我谈谈感受最深的几点:

一、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

管建刚老师执教观摩课《螳螂捕蝉》。他首先告诉学生们概括说话语言需干脆简练,避免使用没有意义的字词。如:那个、这个等等。应该学会把一本厚书读薄,把一篇长文读短。指导学生们在朗读文本相关内容时,管老师针对学生的朗读给予相应的指导和评价,鼓励学生在相关语境中读出味道,读出感觉。在师生扮演角色进行人物对话时,管老师将自己完全当成了学生的朋友,一步步引导学生融入到角色中。用智慧诠释了少年的智慧:那小小的少年用才智成功劝阻了吴王,智慧之强显而易见。

我们感叹管老师充满智慧的引导,如同现实版中充满智慧的“少年”一般。

二、情智语文的理念与实践

孙双金老师执教观摩课《天净沙.秋思》,孙老师告诉孩子们学习过程就是一次试错的过程,这样的鼓励让孩子们放下所有的负担。在理解诗句的同时,孙老师引导学生大胆猜测诗歌的含义。点睛一句“一切景语皆情语”,学生们放手大胆、尽情想象,集合大家的智慧来修改诗歌。他像一位浪漫的诗人,和孩子们一起静听“小桥流水人家”的声音;又像一位智慧的画家,和孩子一起涂抹“枯藤老树昏鸦”的声音,润物无声,尽显“秋思”之流。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林莘老师就像这充满生机的春风,给老师们带来了新鲜的色彩——小组合作学习式的翻转课堂。学生四六人一组,听课老师作为小组的导师,全程对小组学生的学习进行行为分析,课后评估这一类型的课堂效果。教育需要心怀梦想,勇于创新,老师们为林老师的突破而鼓掌。

三、儿童阅读的课内外结合

余映潮老师执教观摩课《桥》,并作了报告《利用课文教学资源,设计课堂训练活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余老师开门见山,简单明了。没有一处高屋建瓴地讲授,而是创设了大水来时的特定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情境中人们的表现,感到老汉出现对人们逃生中起到的作用,感悟老汉在危急关头让党员留下的高尚,感悟到老汉让儿子最后走的伟大。余老师虽然已头发花白,但是儒雅的气质丝毫不减。《桥》真是一堂原生态的课,余老师适当的点拨,画龙点睛,师生共同品味小说的味道:铺垫、渲染、巧妙的一笔。学生在不经意间学会阅读,踏踏实实地学习语文。

四、诵读方式的不同呈现

郑梨花老师执教观摩课《关雎》,郑老师的课如缠绵的故事,娓娓叙述动人的情节;如清晨的雨露,悄悄滋润文学的种子;如娟细的溪水,缓缓流淌君子的风度。郑老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美轮美奂的画面,韵味十足的古典音乐,带着孩子们一起心情享受中华语言的魅力。重读诗经,愿每个孩子都成为君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邓锦芸老师执教观摩课《关雎》,老师在教学生唱读古诗真是“疯狂”,几乎“忘我”的境界充满感染力。听课的老师们忍不住手舞足蹈一起跟着邓老师读诗。对《关雎》的解读,邓老师深入浅出,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感受《诗经》的美,《诗经》的内涵,也将价值观不露痕迹地渗透之中。

谢晓梅老师的《关雎》,让人防备之心瞬间崩溃,完全沉醉。对比流行音乐中情绪的发泄,《诗经》的浸入感,用音乐呈现了语文的风雅,用风雅诠释了文学的韵味,用韵味激起了课堂的热情,用热情弹奏了诗经的内涵,用内涵展示了自身的修养。优雅的谢老师,如同天上的仙子,举手投足之间充满了赏心悦目的美,让人如痴如醉,就像用最柔软最柔美来抵达经典。

我们从课堂现象倒着推,思考他们的设计意图、设计理念,交流他们轻松自如驾驭课堂的密码,探讨他们演绎精彩的背后巨大的付出,于是,我们得出结论,归根结底在于自身读书少,底气不足,语言贫乏,视野狭窄。所以,一定要坚持阅读,王崧舟说,现在的语文教师最缺底蕴与学养,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书读的多,不一定底蕴就深厚,但是,不读书,少读书,一定没有底蕴。语文课,很大程度上教的不是知识、技能,甚至不是课程,是底蕴。一位有文化底蕴的教师更能向学生传递正向的价值,让学生感悟到语文的魅力。事实上,阅读是最能让人找回自我、感受自我存在的方式。一字一世界,一书一天堂,无意证菩提,随性见慧光。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夏溪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7号
武进区嘉泽镇夏溪花溪路   联系电话:0519-83581249   邮编:213148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