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课题网站>>区级课题>>利用花木文化资源开展主题性阅读活动的研究>>理论学习
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性阅读策略
发布时间:2018-12-1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乔亚娟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体现阅读的主体性。这里的问题,既指教师预设的主体性问题,也指学生学中疑惑的问题。哪些应该向老师提出,哪些应该向学生提出,解决这些问题,是用问题加答案的形式,还是引导学生以旧知激活新知。以新知生成新知。这确实值得语文教师思考。
  
  一、营造主体性学习的氛围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支持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
  如,苏教版第十册《钱学森》,教学的指向要求学生理解钱学森的爱国之情与爱国之举。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咬住目标不放松,却忽视了学生的另外一些想法1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优越的工作条件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既然如此,那钱学森为什么朝思暮想要回国?2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如果真是如此,那不就妨碍了钱学森的科学研究吗?3、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饯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决不能让他离开美吲。我们常说,科学是属于人类的。那么留在美国不同样可以为人类谋福祉吗?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是一种纯真的表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思考,是一种现实的想法。如果教师不专横的话,那么引导学生优势深入探究,将会唤起学生对科学与人类的关系的深度认识。倘若,教师只从目标出发,以思想来解读语言,那么,学生的思维势必停留于哪些同语集中表现了钱学森的爱国之情、爱国之举的浅层面上。这样的氛同将会窄化学生的思维。无疑于教育是无益的。
  
  二、开拓主体性阅读的时空
  
  如苏教版第十册《只拣儿童多处引》。学生对题目的朗读就有多种想法:有说宜突出;有说宜出儿童;有说宜突出多处。其实,儿童的说法是有他的奥妙。虽然这种问题可议可不议,与考试关系不大,但是,如果教师给一点时间让学生讨论,将会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有时,学生提的问题看似简单,却有一定深度,教师就更要引导学生去深度开掘。如,苏教版第十册《二泉映月》。文章写道:渐渐地,渐渐地,他(阿炳)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地哭泣,倔强的呐喊……”有些教师只是让学生齐声朗读,以此来欣赏语言的节奏美。而机灵的学生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1、深沉的叹息,源自何处?伤心的哭泣,原因何在?激情的倾诉,倾诉什么?倔强的呐喊,呐喊的内心世界是什么?2、为什么用深沉,而不用深深”?伤心而不用悲伤”?激情而不要激愤”?倔强而不用顽强”?对学生提出的此类问题,如果能在讨论中明辨,那么学生对阿炳的身世与内心世界将会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阅读的层次将会得到相应的提升,语言的感悟能力将会得到显著加强。
  问题无论是由教师提出的,还是由学生提出的,教师都要给学生有一个思考的时间。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才能为自主学习开拓广阔的空间。
  
  三、体验主体性阅读的成功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中的《海伦?凯勒》。读了这篇文章,学生不禁为海伦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所惊叹。海伦这种生命的奇迹是怎样诞生的呢?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寻觅海伦自强不息艰难奋斗的足迹:
  1、通读课文,找出文章的主旨句。
  2、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3、海伦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源自何处?
  4、她如何将自己的爱与对社会的爱联系在一起的?
  对于(1)(2)两个问题,学生在书本上不难找到答案。要回答第(3)问,可得动一下脑筋了。这样顽强的精神力量源于何处,只要细读课文,就会发现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种种信息。归纳为:1、来自于对生命的热爱;2、来自于对大自然的热爱;3、来自于对社会的热爱。如果说12问题是事物发展的结果,那么第3问就是事物发展的原因。这种由果到因的追索联想,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缜密性。为了进一步开掘文章的主题思想,设计了问题(4)。海伦大学毕业后,她把自己全部的爱都倾注在残疾人身上,这种将对个人的爱融入对社会的爱,是海伦精神境界的完美体现,是烛照后人奉献社会的一盏不灭的红灯,是读者与作者情感交流的凝聚点和生发点。以上设计的4个主问题,实际上形成了一组整体感知的思维链。学生在思维的深化中,既加深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又提升了阅读的品味。从而,使阅读教学的人文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这种主体性阅读策略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起到了架桥铺路的作用。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夏溪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7号
武进区嘉泽镇夏溪花溪路   联系电话:0519-83581249   邮编:213148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