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课题网站>>已结题课题>>省级课题>>花木文化与学科课程统整综合性学习的研究>>理论学习
整合课程资源 提高探究效益
发布时间:2012-11-23   点击:   来源:转载   录入者:沈美芬

 

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和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数学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实施数学课程的开放性的教学模式,特别需要整合课程资源。科学地整合包括教材在内的课程资源,有利于调动探究的情感,丰富探究的内容,增强探究的意识,提高探究的能力,取得理想的探究成果,一句话,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素质。适用于数学探究式教学的课程资源,丰富多彩,处处皆有,整合课程资源对于实施数学探究式教学,不仅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
一、整合课程资源激发探究的兴趣
 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学科的兴趣。卢梭认为: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就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兴趣已是很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
数学探究式教学要求学生自主发现数学问题,并凭借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一系列外部行为(如观察、猜测、实验等),予以自我内化,在经过思维碰撞、认知冲突之后,获得新的数学知识或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一种复杂而艰巨的心智劳动,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非常必要的。激发探究兴趣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课程资源。比如,为了让学生探究圆的有关知识,教师用计算机制作好多媒体课件,上课伊始,在屏幕上演示这样的动画画面:两人骑自行车比赛,一人的车轮完好无损,骑行又快又轻松;一人车轮受损变扁,骑行既慢又上下颠簸摇摇晃晃。卡通人物加上动态情景,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那辆变形的自行车为什么那么不好骑呢?这样,既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自然而巧妙地导入新课,效果极佳。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低年级的学生学习一段时间之后,显得有些疲倦。这时候,让他们玩一个猜图形游戏,会使大家精神大振。课前,师生制作一些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平面图形纸卡,装在袋子里。游戏时,学生伸手去摸,摸着一个就说它是什么图形,说正确得一分,说错的不得分。两个小组为一队,开展比赛,每人摸一次,最后看谁的得分多,谁就为胜者。利用自制的图形纸卡开展游戏比赛,适应了儿童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振奋了学生的精神,学习活动得以继续进行。
二、整合课程资源提出探究的问题
问题是探究的核心,发现问题是探究活动的起点,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富有成效的探究活动。正因为这样,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思维上或实践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学生能发现问题,说明他们对接触的事物已有一定的了解和思考,更为重要的是,有了一探究竟的欲望和进行探究的目标,而这一点,对探究活动的展开是极为有利的。发现问题需要有一定的情境,创设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数学问题而又具体生动的情境,仅仅依靠教材是很不够的,必须大力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为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可创设这样一个的情境,让学生自己从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把学生带到学校附近一块梯形的土地旁边,告诉他们,农民伯伯要在这块地里栽种名贵花木,需到远处购买种苗。这时候,农民伯伯首先要做的应该是一件什么事情,请大家给他出个主意。有的学生说先要确定花木的种类,有的说先要计算出栽种花木种苗的数量,有的说,先要计算土地的面积。经过讨论,一致认为,首先应计算梯形土地的面积,因为知道土地的面积,才能计算出需要花木种苗数量。那么,梯形面积该怎样计算呢?这就自然地发现并提出了要探究的数学问题。通过利用校外课程资源,把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发现探究问题的同时,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数学,只有学好数学,努力探究和运用数学知识,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三、整合课程资源拓展探究的空间
现用的统编教材,着眼于知识的传授,学习内容常以结论的形式而不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探究的空间太小,致使探究式教学不能有效实地施。实施探究式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经历探究的体验,感悟探究的方法,增强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因此,教学时必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整合相关的课程资源,拓展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循着科学家走过的道路,去探究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和运用的过程。比如,探究乘法的一些简便运算,通常分两步进行:先了解,三个一位数连乘,先乘后两个数,结果不变。再弄清,先乘后两个数,有时比较简便。“有时”究竟是什么时候,?留下了一个悬念。这时,学生很想破解这个悬念。顺应学生的需求,可引导他们继续探究“有时”的具体含义。他们通过观察可以简便计算的式子寻找共同点,再进行归纳推理,就不难发现;三个一位数连乘,当后两个数一个是5而另一个是偶数时,先乘后两个数,计算比较简便。探究的空间扩大了,探究的历程拉长了,探究的成果更丰富了,探究的效益也明显提高了。
四、整合课程资源指引探究的方向
探究新的数学知识及其运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知识重建过程,是一个新知顺应旧知的过程,要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既需要外部的行为实践,更需要内部的思维活动,不仅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还需要掌握一些的探究方法。小学生知识有限,经验较为贫乏,探究能力较差,在探究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障碍,迷失探究的方向,走上弯路、歧路,甚至走进死胡同。为使探究活动能顺利展开,提高探究效益,增强学生探究的信心,教师应及时给予点拨引导,帮助他们打开思路。整合课程资源,再现某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起学生回忆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就能让他们把已知与未知、经验与理性联系起来,从而调整思考的方向,悟出探究的正确途径。在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时,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仔细观察之后,大胆猜测,认为圆锥的体积可能是与之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猜测需要验证,怎么验证,学生一时想不出合适的方法来。这时,如果播放一段副食店售货员用酒提子(有柄的圆筒)舀酒倒进瓶子的录像,学生就可能从这个具体的情景中悟出验证的方法:用空心的圆锥盛水或沙到进空心圆柱。探究方向确定了,只要动手一试,成功就在眼前。整合课程资源,使教学由授受式变成了启发式、探究式,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在探究素质和创造性人格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五、整合课程资源运用探究的知识
 通过探究获取新知固然重要,运用所学也不可忽视。运用所学知识,可以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强化神经联系,稳定新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起到巩固深化新知的作用。运用所学,还能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运用所学能让学看到自己的力量,享受成功的快乐,增强继续学习的信心。正因为如此,“数学课程标准”一再强调数学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不能一味让他们做练习,组织他们开展多种多样的数学实践活动,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效果也会更为理想。比如,学生通过探究,知道了复式统计表的特点、构成、作用和制作方法之后,让他们开展一次社会调查,调查本地有多少家网吧,其中有多少家接纳未成年人,网吧中成年人、未成年人各有多少,他们中玩游戏的、上网聊天的、收集信息获取知识的各有多少,在网吧里呆的时间有多长,等等。调查完后,将结果整理并制作成复式统计表。然后对统计表进行分析,得出明确的结论。如果确有一些网吧违反规定接纳未成年人,而这些未成年人在网吧又主要在玩游戏或上网聊天,滞留时间又比较长,那就表明这些网吧的经营行为有问题。这样,就可以根据调查结果给工商、文化、公安等部门写一份报告,附上统计表,请求对网吧进行整顿,以保护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发展。整合校外课程资源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不仅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增强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行社会交际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六、整合课程资源展示探究的成果
学生经过个体和群体的不懈努力,取得一定的探究成果,应给予鼓励。鼓励的最好形式是展示他们探究的成果。好表现,希望实现自身价值,这是人所固有的内在需求,小孩子的这种需求更为强烈。压抑这种需求,孩子从事相关活动的内驱力就会受到削弱;相反,顺应儿童心理,尽可能满足这种需求,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就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形成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展示探究成果,还为大家创造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集思广益的平台,使更多的人能从展示的成果中受到启迪,获得更多的收益。展示探究成果的形式和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实施时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而异,因物而异,关键是善于整合身边的课程资源。文本式成果,画图类成果,可以制作成手抄报,张贴在教室或教学楼的墙壁上。成果如果已形成音像制品,可以用电脑予以显示,如果是实物,可以通过举办展览会进行展示。不管采用那种形式和方式,只要能给更多的学生以鼓励和启发就行。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夏溪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7号
武进区嘉泽镇夏溪花溪路   联系电话:0519-83581249   邮编:213148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