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科课程统整理论学习
夏溪小学:李丹
“课程统整”,原来是离我们那么遥远的一个名词。想来这应该是那些教材编写专家们才有资格接触的问题。普通教师只要看着教材,按部就班地上课就好了。可是没想到,经过一个学期的摸索和磕磕碰碰,我们也初步尝试了这项工作。
从毫无概念开始。我们倾听了戴校长关于课程统整的理念介绍和本校语文、数学组关于课程统整的经验介绍。慢慢地,我们对课程统整有了了解。我们认为音乐课的课程整合就是针对《初中音乐课程标准》对初中音乐课提出的总体要求和各年级段的分段要求,针对我校学生和教师的现有能力和状况,在现有音乐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其他版本的教材,对教材内容和教材的结构框架进行整理和疏通。
对于音乐课的课程统整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在开学前制定好本学期的《音乐课程统整指南》,然后根据制定好的《音乐课程统整指南》进行教学。因此,我们首先制定了六年级第一学期的《音乐课程统整指南》。在制定的过程中,我们进一步学习了《上海市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仔细研读了现有教材,对比了其他版本的教材。我们认为,现用的少儿版《音乐》教材的编写思路和结构框架非常适合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此教材本着让学生通过主体性音乐学习活动达到了解本国、本民族,他国、他民族的音乐文化的目的,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中外音乐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形成多元文化观念。但是,由于教学条件、教学场地的限制,学生原有能力的差异,新教材中的某些内容仍不能在我校完整地实施。因此我们决定在不改变原教材的结构框架和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吸取其他教材的优点,首先对教材的基础型内容进行整合,然后逐步加入拓展型和研究型的内容。在整合教材的过程中,加强音乐文化中的艺术性、人文性、经典性、时代性、民族性特点,加强音乐课与其他艺术门类,与其他科目、与社会、与生活、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之间的联系,进行三类课程的有机整合,实现课程的综合化。
本学期,我们认真地按照自己编写的统整指南进行教学,指南成为我们教学的有力依靠。以前我们有时也会因为教材内容不适合学生而对教材进行改动,但是这种改动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没有经过前后连贯性地考虑的,可能这次上这样改,下一次又那样改了。现在我们把一学期内所有的内容都集中在一起进行连贯性地思考。每一项内容的修改都集中了大家的意见和经验,每一项内容的取舍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所修改的内容也很受学生的欢迎。例如:在“兄弟民族的歌舞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加入很多视频欣赏内容,如《嘎达梅林》的电影片段、少数民族地区风土人情等,通过观看《嘎达梅林》的电影片段,学生了解了嘎达梅林歌曲的意境,更加理解了歌曲所表达的情感。而介绍各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短片也激起了学生对各民族歌舞音乐的浓厚兴趣。又如:“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中我们将欣赏曲《田园交响曲》改为《命运》,同样是贝多芬的音乐,《田园》显得太长了,每次欣赏到一半学生就按捺不住了,如果只挑选其中的一段进行欣赏似乎又觉得意犹未尽。所以我们把《田园》改成了《命运》,因为学生都比较熟悉这首曲子,而且也能从这首曲子中体会到贝多芬那种与命运做斗争的顽强的精神。还有:在《歌曲,升华你我的情感》一课的器乐教学《七子之歌》的过程中我们加入了 “为乐曲《七子之歌》配上打击乐伴奏或声势练习,并以小组的形式演绎歌曲。” 的活动与练习。实践证明,不限形式的器乐表演让每个学生有了表演的天地,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都表演了具有小组特色的《七子之歌》。在表演中每组学生都表现了自信。这样的表演形式激励了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发展了学生的特长,让每个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都得到了锻炼。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我们发现我们所制定的统整指南中还是有些内容需要进一步修改。例如在“倾听亚洲的声音”一课中要求学唱的是印度尼西亚民歌《静静的傍晚》,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其国家语言,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试图将歌词改成当地语言,但是,看来预备年级的学生学习能力还不时很强,这样的要求似乎过高了,对于教师来说要教当地语言也是比较困难的事。所以这项内容我们还要进一步修改。
一学期的教学就这样在磕磕碰碰中结束了,虽然课堂教学的内容结束了,但是我们对教学的思考还没有结束,通过思考和总结我们将对原来的统整指南进行修改,我们期待下一次实施这一指南时会有更好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