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堂不再孤单——浅谈小学美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在小学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节美术课,静滋有余而活泼气氛欠佳;而一节音乐课、电脑课,则乐兴有余而形象感染不足。 《新课标》指出:美术应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等方面相结合,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因此 为了更好地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我在小学美术课教学中参进了美术与信息技术,把他们融在了一起,成为了一种新型的综合艺术课。
一、信息技术——美术的新型伙伴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信息技术通过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立体地表现信息,它们在呈现信息的方式上都以形象为主。现代美术中,电脑美术作为美术领域的新成员,有着极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是美术创作和美术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将会是美术教学的新趋势,是现代美术教学的新形式。
1. 欣赏 ? 评述 —— 资源浩如烟海,查找可随心所欲。
“ 欣赏 ? 评述 ” 是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 “ 欣赏 ? 评述 ” 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课程标准》指出: “ 欣赏 ? 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 传统的欣赏教学,学生不知道怎样欣赏,更不知道怎样评述。之所以会如此,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学习资源,除了听教师介绍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信息来源。目前小学美术中的欣赏部分占很大的比例,绘画、雕塑、建筑、民间艺术、儿童美术、卡通形象等,几乎涵盖了所有美术领域,教学中最让教师为难的仍是缺乏资源。
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但解决了学习资源匮乏的矛盾,而且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美术欣赏的资源极其丰富,学生只要掌握了 IE 网络浏览器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的方法就能够自主学习。教师只需提出学习的任务,比如制作一张网页、写一篇配有插图的小论文、制作一张幻灯片、编一张电子小报等,帮助学生解决技术困难,协助学生完成作业。
比如美术第十一册《中国古代建筑欣赏》中关于故宫的欣赏。传统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展示一些故宫的图片或者幻灯片,像导游一样介绍有关故宫的历史、文化、建筑特色等知识,回答学生的一些问题,或者干脆组织学生观看《紫禁城》的录像资料,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且接收的信息量很有限。我们开展的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是:教师提供一些有关故宫博物院的网址: {域名已经过期}/beijing/gugong.htm , {域名已经过期} 等,让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搜集资料制作一份介绍故宫的幻灯片,并进行交流。教学中,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上网搜集资料,下载图片,制作幻灯片。在有意识地选择、组织材料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了解了故宫的历史、建筑特色,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立体的故宫艺术知识体系,而且为我国古代建筑大师的杰作惊叹不已,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进而产生了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巨大热情。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最后通过网络教室展示幻灯片,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也都相当投入。
2. 设计 ? 应用 —— 强大的软件供你用,轻轻松松搞设计。
对另一学习领域 “ 设计 ? 应用 ” ,《课程标准》建议 “ 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书籍封面、文体活动海报的设计 ” 。美术课程中还有许多内容,如邮票设计、贺卡设计、板报设计等,都可以采用计算机设计的手段。像用画图、 Word 、金山画王等软件进行较为简单的图案设计,用比较专业的 Photoshop 软件进行封面设计、广告设计,并利用计算机光盘中大量的图像、照片以及材质资料,利用计算机字库中丰富多彩的字型、字体等,设计出更加精彩的作品来。
例如美术第九册《平面构成设计》的教学。按照传统的教学设计,每个学生起码要准备大小一样的圆形、方形、三角形纸片各三张,通过排列组合将这些纸片构成几个不同的图形,然后选择其中一二个绘制出来。这种方法的缺点是:由于学具的限制,只能获得一些常见的图形;绘制艰难,许多学生因为制作过程过分繁复而失去耐心,画不出精致的作品来。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却能够克服上述缺点。方法是:首先在 Word 中插入自选图形 “ 圆形 ” 、 “ 方形 ” 和 “ 三角形 ” ,并设置成 “ 无填充颜色 ” ,再通过 “ 复制 ” 、 “ 粘贴 ” 获得数个基本图形,然后随意移动这些基本图形,把他们组织成新的图形。学生可在计算机上反复尝试,直到满意为止。最后把构成的图形 “ 组合 ” 在一起,复制到画图软件中,并填上自己喜爱的颜色。(由于在画图软件中不能任意移动图形,在 Word 中又无法完成区域填色,因此需先在 Word 中构图,再在画图软件中填色。)
由于手工绘制的设计方式受设计者自身技术水平的影响比较大,也比较费时间,所以学生往往难以实现预想的构思,设计会以失败告终。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设计显得轻松和得心应手,学生容易实现预想的效果,避免由于眼高手低带来的不快,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二、音乐——美术的浪漫“伴侣”
音乐是多么美妙,我们要打破学科界限,将音乐融人美术课,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教学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操作能力、表演能力得到同步提高,使他们的身心得到艺术的洗礼和熏陶,并赋予了他们用美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看待整个世界的能力
在美术、音乐整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 视、听、唱、奏、动、写、记、创 ” 这八个要素,启发学生 “ 画歌意、唱画境 ” ,即用画笔把歌曲的意境描画出来,用歌曲把图画的意境抒唱出来。
例如,我在上二年级美术《小鸭子》时,就将音乐融人美术课堂。开始,教师把走的、跑的、站的、飞的等各具形态的小鸭子画像贴在黑板上,先给学生以美的视觉享受,接着,教师播放小鸭子叫声各异的录音,并加一段 “ 小鸭子戏水 ” 的录音故事。主讲人活灵活现的讲演,使学生们浮想联翩,小鸭子戏水的画图在他们脑子里已具雏形。继而,教师再放录音,一曲《小鸭子》的欢快旋律划破了教室的静溢,学生活跃起来了,情不自禁地和着歌声,踏着节奏,挥动两手,模仿着小鸭子的动作。当学生安定下来,教师又引导他们观察小鸭子(画像)的头形、身形、眼睛及颜色,然后再播放歌曲《小鸭子》。随着轻快的乐曲,学生们尽情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池塘、浮莲、远山、追逐值戏着的鸭子 …… 至此,学生进行绘画创作已是水到渠成。
由此可见,美术、音乐整合,根据小学生好动、爱唱、爱画的特点,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把美术、音乐的因素和谐地融为一体,以达到活跃气氛、愉悦身心、陶冶情趣、诱发灵感、开发智力的教学目的。经过一年的实践、探索,这种教学方式已得到显著的效果。
因此在新课标的引领之下,美术不再孤单。他在音乐和信息技术的陪伴之下, 实现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组合,达到直观、形象、生动、多角度、立体式地展示美术教学的内在规律,有机地与其他学科联系和交互影响。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也丰富了想象,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使美术课堂教学让人耳目一新,具有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