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式与校本开发问题
问题表象: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呈现出学科化与分化的倾向。我在实验区调查发现,许多地方和学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为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四门课程分别地进行开设。特别是几乎每所学校都宣称学校开设的学科性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究竟如何处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各要素的关系,是困扰学校的一个突出问题。调查表明,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要素关系中比较难以处理的是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问题。因而,在一些学校和地方是实施该课程的过程中,存在着两种倾向:要么以劳动技术或信息技术取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么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完全消失。
2.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化、教材化,教师对“预设性教材”的依赖性太强。通过调查发现,全国目前各地开发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各类“资源包”或“学习手册”,据本人搜集和不完全统计,此类“资源包”达27种之多。有的是由省地市教研部门组织编写,有的是由研究机构或社会人员组织编写的,而且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就是把1992年以来编写的活动课的教材改头换面通过行政手段推向学校。调查表明,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的确需要必要的“资源包”,离开了所谓的“资源包”(实质上已经呈现出学科教材化的倾向),87%的教师觉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好上”、“难教”。看来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活动资源包,是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因为有超过一半的教师就与学生围绕这些“资源包”在教室里“讲”或“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化倾向在许多中小学比较严重。
3.学校缺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计划。调查发现,很少有学校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计划或方案,缺乏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规划和安排。有的学校认为学校没有条件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的学校在实施不到1年时间,社区有关部门就开始拒绝学校或学生进入其中开展活动,没有建立起有序的社会支持系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国家规定、地方管理、校本开发的三级管理课程。因而,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学校不能仅仅把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仅仅当作一个执行的过程,更要结合学生特点、学校实际和社区背景,创造性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课程,是学校必须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在课程门类的归属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一门校本课程的具体门类,但需要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与技术。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基本关系。当然,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也可以是“实践性课程”的形式。
2.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和学年计划。学校应通过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计划,处理好与社区机构的部门的关系。学校每年需要社区哪些部门的配合、什么时段、以何种形式、需要哪些人力和物力等方面的支持,取得社区部门或机构的支持。
3.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要素的关系。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在本质上不是课程的内容,而是学生活动形式。真正的课程内容是学生自主提出的活动主题。要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各个要素,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活动主题的展开过程中,适当地通过研究、服务、宣传、设计、制作、信息技术实践等多种活动形式的体验,达到各要素的整合。不能简单地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为四门课程来开设。当然,学校可以开设学科性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但只要是作为学科性课程来开设,那么,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只能归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的范畴。至于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一定知识体系问题,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只能采取“任务取向”的方式来实施,即当学生的活动主题涉及某些知识和技术的时候,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知识讲座,这也许是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的知识体系问题的有效策略。当然,学校要有意识地在不同年段开展以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有关的活动主题,保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落实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
4.合理利用与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师指导的需要,研制指导性强、有针对性的学生活动资源包和教师指导手册,防止综合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或学科化的倾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需要一定的课程资源。其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我们是否有一双发现资源的眼睛。从实验区已经实施的许多活动案例来看,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并不意味着一定需要严格的条件和“学科化”教材。目前,各地都根据学生需要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际,开发了不同的“资源包”,应该说大多数的作用是积极的。但究竟如何利用这种资源包,如何开发这种资源包,需要研究。无论如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都不能走向教师和学生围绕“资源包”在教室里“讲”或“教”综合实践活动的状况。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研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指导手册”,给予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必要支持,如方法论引导、有效指导行为和指导规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