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课题网站>>区级课题>>利用花木文化资源开展主题性阅读活动的研究>>理论学习
立 足 课 堂 放 眼 课 外
发布时间:2016-03-02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本溪市实验小学六年组 耿艳梅

 

立 足 课 堂   放 眼 课 外
——小学语文课内阅读与课外拓展有效结合浅谈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童年的阅读经验又是一个人的生命底色。要使生命底色变得丰厚润美、光彩照人,学生除了课内要研读文本,更需要将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实践。以课内阅读的方法指导课外阅读,又以课外阅读的积累回补并丰富课内阅读之不盈,形成课内外阅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有效融合的良性循环,是我的语文课堂不断探索的目标。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积极拓展课外阅读,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还存在着不尽人意的方面:课外阅读的目的不太明确;缺乏切实可行的指导,常常停留在布置学生课外阅读一些书目的层面上;没能恰当地找准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的切入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找到有效融合课内外阅读的链接点,把课内阅读获得的方法及时迁移、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探索出些许行之有效的使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互相促进的方法和策略,并不断完善它,以帮助学生养成喜欢阅读的好习惯,为其高年段的语文学习夯实基础。
      一、培养兴趣,立足课堂,拓展课外,构建有效融合课内外阅读之整体。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了解学生的阅读需求。首先我对学生的阅读需求做了细致分析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课外阅读时间、书目、兴趣、习惯、目的、喜欢或不喜欢阅读的原因等几个方面。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喜欢阅读,但所读书目比较杂乱,多数学生在读流行小说、漫画、卡通等快餐文学;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以消遣为目的的占多数,真正意义上读一本文学名著或优秀儿童读物的学生不多。根据上述调查情况,我们确定了研究策略: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以阅读内容为抓手,立足课堂,拓展课外,使课内外阅读成为相互促进、互为补充、有效融合的整体。
     1、以“趣”诱读,激发阅读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设法运用多种手段燃起学生阅读欲望,激发阅读热情,培养其浓厚的阅读兴趣,让他们能上好每堂阅读课,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阅读,充分享受阅读的空间及阅读带给自己的快乐。
    (1)走近专家,激发学生阅读欲望。
为了营造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的氛围,我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和他们的作品,比如:曹文轩、杨红樱、伍美珍等,让学生走进他们的文学世界。作家们新鲜的文学给养,让孩子们热情剧增,有效激起了学生读书的欲望。
    (2)搭建班级读书平台,学生读书热情高涨。
     结合学校开展的课题研究,我在班级建立了班级图书角,课间向学生开放。为了补充图书种类,设立了班级图书交换空间,让学生可以互相交换阅读。合资们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心爱的图书,吮吸着知识的甘露。搭建班级读书平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勾起了他们脑中“书虫”意识,不少学生从此对阅读产生浓厚兴趣,喜欢上了阅读。
2、创设氛围,养成阅读习惯
为了保证阅读时间和阅读数量与质量,学生每天早读20分钟,午读自主阅读20分钟。早读是学生在第一节课前能集中精力大声朗读的时间,而大声朗读能调动整个大脑最活跃的思维,是在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为一天的学习热身。鼓励学生在20分钟午读时间里进行自主性课外阅读。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每天在孩子完成家庭作业之后,带领孩子阅读20分钟课外读物。每周有一次用餐时间与孩子谈读书感受;每月逛一次书店,给孩子选购几本好书。三个20分钟的阅读时间虽不算长,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只要坚守不懈,就能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找准切入点,据文拓展阅读
研读文本之后,帮助学生尽可能找到由阅读文本向课外阅读延伸的“阅读点”,以巩固文本知识,丰富、扩展文本内涵。我们根据文本特征及学生特点,做好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展的选材工作,让学生读有所依,同步阅读相关内容,及时巩固、拓展与文本相关的知识点。
(1)以相同主题或相同题材为阅读拓展点。即根据每一组教材的主题或题材来选定课外拓展阅读的内容。
(2)以表现手法为阅读拓展点。以第二组课文为例:第二组课文在表达上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无穷的魅力。《山中访友》把山林中的景物想象成与“我”诉说心声的朋友,《山雨》以合理而
新奇的联想把雨景描绘成一场音乐会。《草虫的村落》以独特的描述、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生命、美丽与智慧。《索溪峪的“野”》一文,生动的语言让读者感觉身临其境。学习本组课文后,向学生推荐表现手法相同的作品。如《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3)以课文背景为阅读拓展点。对离学生生活年代比较遥远的课文,设法将其背景文章作为拓展阅读的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学过《小英雄雨来》,推荐《小兵张嘎》等表现儿童团员机智勇敢品质的故事。
(4)以课文原著为阅读拓展点。对选自名家名作的课文,如《三打白骨精》《草船借箭》,学后趁热打铁,荐读原著《西游记》《三国演义》。
(5)以课文作者为阅读拓展点。如:学习第五组课文,在学习了鲁迅的作品、了解鲁迅的事迹及感受对鲁迅的怀念之后,我向学生介绍鲁迅的一些作品:《鲁迅全集》、《朝花夕拾》、《狂人日记》等,让学生走近鲁迅,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品质。
(6)在文本空白处拓展阅读
课本中有许多文章均留有"空白",需要读者去感悟。如果我们的老师有激活学生课外储存作补充,恰到好处地"补白",就能促进学生感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一段:“这时,人们看到了一个小女孩冻死在墙角,她脸上放着光彩,嘴边露着微笑。在她周围撒满一地的火柴梗,小手中还捏着一根火柴。”这样的“微笑”,“小手中还捏着一根小火柴”,这些细节,我想学生是很难体会出其中的真意。如果老师利用下面的诗歌让学生去读:每次点燃火柴微微光芒 /看到希望 看到梦想 /她说你要勇敢 你要坚强 /不要害怕 不要慌张 /让你从此不必再流浪 /妈妈牵着你的手回家/ 睡在温暖花开的天堂。学生一定慢慢回味出其中的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天堂的渴望,而这样的“微笑”,“小手中还捏着一根小火柴”,这些细节更会在学生心中荡起层层涟漪。
(7)在认识不全时拓展阅读
文本所提及的内容,有些与学生有着巨大的时空差距。教学时,当学生无法理解文本的内涵或者对文本的内涵只是“浅尝”时,教师要及时补充相关的材料。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学生对于伯父的理解只局限于他送我二本书让我好好读,这是不够的。对此,教师提供了鲁迅为少年儿童翻译儿童文学作品的相关信息,从而使学生理解鲁迅不仅关心他的侄女,他的心里还装着全中国的少年儿童,装着祖国的未来。理解伯父救助车夫一处时,教师补充了巴金记录鲁迅追悼会情景的一段文字。当那位黄包车夫出现在追悼会上的资料出现时,学生才真正明白,鲁迅先生对于这位车夫的帮助原来在他的心里留下了这么大的震撼,体会到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人爱戴。
二、探寻课内外有效融合的阅读方法,依“法”导读。
做任何事情,掌握了恰当的方法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伏尔泰也认为:“对学生的读书指导与读书本身一样重要。”经过反复的阅读实践,师生归纳出以下几种可行的阅读方法。a、精读法:对有价值的中短篇课外美文集中精力细读,读书时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思考。b、选读法:根据需要有选择性地读,读时目光只扫描关键词句,拎出“主干”,忽略“枝叶”。c、浏览法:对篇幅较长的书籍,只作走马观花式的浏览。d、摘录法:课外阅读到精彩的句段摘抄在读书笔记上,还可以写出对感兴趣的句段的感受。e、批注法:用规范的符号和格式,随读随写,眼、手、脑“协同作战”。开卷有益,开卷动笔更有益。
     上述是一般的阅读方法,我们在阅读课上及时指导学生将课内归纳出的各种文体的一般阅读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同时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阅读方法。教会学生把一般方法和“个性”方法有效融合在一起,再根据不同文章采用适当的方法阅读。让学生用方法去阅读,又从阅读中领悟、总结出新方法。这样,不断循环往复、相得益彰,使学生在长期的阅读体验中逐渐找准并掌握适合自己的方法,提高阅读效率,丰富语感积累。指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去阅读又能在阅读过程中领悟出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学生浓厚阅读兴趣,帮助他们打开阅读之门的金钥匙。
三、创建班级文集,展示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之硕果
我们开展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的策略研究,一方面力求通过阅读实践,探索出适合学生的有效融合课内外阅读的方法,以便培养其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提高阅读效率;另一方面阅读效果的检验需要展示的平台,因此,我们以笔记展阅、课本剧表演、美文朗诵、读后感互评、手抄报展览等形式展显学生阅读成果。为了更好地展示师生阅读成果,我们如期创建了班级文集。其中,“校园动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学校开展的各类文学、体艺活动;“读写融合”则刊登学生阅读方法及由课内阅读向课外延展的仿写、续写、补写和读后感之类的习作;每个学生都能阅读到其他学生的作品。班级文集的诞生架起了一座通往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的桥梁,也成为我的语文教学不断更新、与时俱进、永不枯竭的鲜活的语文校本教材。
     语文学科的社会性和实践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应当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把课内教学和课外拓展融成一个整体。把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应用。以课堂为核心进行适宜的拓展阅读,不但能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发展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而且会让课堂教学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
                              
                              本溪市实验小学六年组  耿艳梅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夏溪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7号
武进区嘉泽镇夏溪花溪路   联系电话:0519-83581249   邮编:213148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