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基于微信支持下的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实践探索》正文内容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05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王静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的物质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金属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水和人体是导体。

3、学会与人合作,尊重事实。

4、了解科学家富兰克林,能够有质疑和求证的态度。

【教学重点】检测物体的导电性

【教学难点】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的界限。

【教学准备】

1、课前教师通过微信群,向学生发送《天火之谜》课文选段以及科学家富兰克林的有关介绍视频。学生先自主观看学习了解。

2、材料准备:IPAD、铁丝、麻绳、丝带、铜片、纸片、铝片、木棒、玻璃棒、硬币、塑料棒、橡皮、回形针,一个电路检测器。雨水,验电球。检测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五年级一篇有名的课文《天火之谜》中的的部分内容

2、问: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里用到哪些材料?这几样东西能把雷电引来吗?

——学生IPAD上对文字内容进行圈画,然后交流。学生认为这些物体引来雷电,因为这几个物品能导电

如何证明?——接入到电路中,灯亮,说明能导电。

学生在IPAD上画一画电路连接图。

二、检测物体导电性

1、师:除了富兰克林实验中用到的铁丝、麻绳、丝带、铜钥匙,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物品,我们先来看看有什么?——学生报出物品名称

“你觉得它们接入到电路中,能使小灯亮起来吗?”学生说说自己想法。

2.强调实验须知

师:在实验开始之前老师要先强调一下实验注意的事项请大家自主观看视频。

1.检测前先要确定电路连接正常。两个检测头分别与被测物体的两端接触,避免检测头直接互相触碰。

2.不能用电池以外的电源接入物。

3.将结果及时记录下来能让灯泡亮起的打ü,不能的打x;实验完毕,整理器材。

三.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1、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检测,可以将操作过程和现象用IPAD进行拍摄记录。

2.汇报实验结果2、几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学生汇报,小黑板上画好实验记录)

那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能够导电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都是金属

3、定义说明  师:那我们就把像铁丝、铜片这类可以导电的物体起一个名字,叫导体。丝带、纸片这类物品称为绝缘体。

4、师:“我们再来看一下富兰克林实验用到的这个风筝,风筝面是纸做的,不导电;风筝线是麻绳做的,不导电。咦?从上到下,并不是都为导体,貌似雷电不能被引下来啊,难道这个实验有问题?我们再看看当时的情况——学生发现是在雷雨的夜晚,下雨。

5、引出:水能导电吗?

6、我们再来检测一次:先检测自来水、雨水的导电性;把麻绳、纸放入雨水中完全浸湿后再检测导电性。   学生实验发现:水能导电,麻绳和纸片浸湿后也能导电。

7、师:我们发现,水是导体,有了水的影响,绝缘体也会变成导体。让我们再来看看玻璃

——播放玻璃加热后变成导体的视频。

8、小结:导体和绝缘体并没有一定的界限。因此我们直接称能导电的就是导体,显得太绝对。改为:容易导电的是导体,不容易导电的是绝缘体。

9“如果你来做富兰克林的这个实验,你敢吗?有没有危险?”

学生觉得不敢,会触电。

10、教师用验电球检测人体导电。解释:人体安全电压是36V,雷电的电压高达几十万伏特。

教师用IPAD在微信群中下发视频:高压电下,周围空气被击穿,变成导体,产生电弧。

11、师:你觉得课文中的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吗?

教师介绍富兰克林的有关内容,学生了解科学家的故事。富兰克林发明了现代避雷针。

学生自主观看视频,了解避雷针的原理。学生交流说说自己从视频中学到的内容。

四.安全教育,避免触电

1.观察图片  师:在生活中,许多容易引发用电危险的地方,都有明显的标志。这些标志是什么意思?你认识这些标志吗?

2、学生说说平时还有哪些地方要注意用电安全。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