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的物质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金属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水和人体是导体。
3、学会与人合作,尊重事实。
4、了解科学家富兰克林,能够有质疑和求证的态度。
【教学重点】检测物体的导电性
【教学难点】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的界限。
【教学准备】
1、课前教师通过微信群,向学生发送《天火之谜》课文选段以及科学家富兰克林的有关介绍视频。学生先自主观看学习了解。
2、材料准备:IPAD、铁丝、麻绳、丝带、铜片、纸片、铝片、木棒、玻璃棒、硬币、塑料棒、橡皮、回形针,一个电路检测器。雨水,验电球。检测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五年级一篇有名的课文《天火之谜》中的的部分内容
2、问: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里用到哪些材料?这几样东西能把雷电引来吗?
——学生在IPAD上对文字内容进行圈画,然后交流。学生认为这些物体能引来雷电,因为这几个物品能导电。
如何证明?——接入到电路中,灯亮,说明能导电。
学生在IPAD上画一画电路连接图。
二、检测物体导电性
1、师:除了富兰克林实验中用到的铁丝、麻绳、丝带、铜钥匙,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物品,我们先来看看有什么?——学生报出物品名称
“你觉得它们接入到电路中,能使小灯亮起来吗?”学生说说自己想法。
2.强调实验须知
师:在实验开始之前老师要先强调一下实验注意的事项,请大家自主观看视频。
1.检测前先要确定电路连接正常。两个检测头分别与被测物体的两端接触,避免检测头直接互相触碰。
2.不能用电池以外的电源接入物。
3.将结果及时记录下来能让灯泡亮起的打ü,不能的打x;实验完毕,整理器材。
三.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1、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检测,可以将操作过程和现象用IPAD进行拍摄记录。
2.汇报实验结果2、几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学生汇报,小黑板上画好实验记录)
那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能够导电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都是金属
3、定义说明 师:那我们就把像铁丝、铜片这类可以导电的物体起一个名字,叫导体。丝带、纸片这类物品称为绝缘体。
4、师:“我们再来看一下富兰克林实验用到的这个风筝,风筝面是纸做的,不导电;风筝线是麻绳做的,不导电。咦?从上到下,并不是都为导体,貌似雷电不能被引下来啊,难道这个实验有问题?我们再看看当时的情况——学生发现是在雷雨的夜晚,下雨。
5、引出:水能导电吗?
6、我们再来检测一次:先检测自来水、雨水的导电性;把麻绳、纸放入雨水中完全浸湿后再检测导电性。 学生实验发现:水能导电,麻绳和纸片浸湿后也能导电。
7、师:我们发现,水是导体,有了水的影响,绝缘体也会变成导体。让我们再来看看玻璃
——播放玻璃加热后变成导体的视频。
8、小结:导体和绝缘体并没有一定的界限。因此我们直接称能导电的就是导体,显得太绝对。改为:容易导电的是导体,不容易导电的是绝缘体。
9、“如果你来做富兰克林的这个实验,你敢吗?有没有危险?”
学生觉得不敢,会触电。
10、教师用验电球检测人体导电。解释:人体安全电压是36V,雷电的电压高达几十万伏特。
教师用IPAD在微信群中下发视频:高压电下,周围空气被击穿,变成导体,产生电弧。
11、师:你觉得课文中的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吗?
教师介绍富兰克林的有关内容,学生了解科学家的故事。富兰克林发明了现代避雷针。
学生自主观看视频,了解避雷针的原理。学生交流说说自己从视频中学到的内容。
四.安全教育,避免触电
1.观察图片 师:在生活中,许多容易引发用电危险的地方,都有明显的标志。这些标志是什么意思?你认识这些标志吗?
2、学生说说平时还有哪些地方要注意用电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