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基于微信支持下的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文献研究》正文内容
微信教学为语文教育打开新“窗”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19日   点击:   来源:转载   录入者:佚名

移动互联网正迅速改变我们的交流方式,也不断向各个职业渗透。有这样一位教师,在三尺讲台上站了12年的她正尝试用微信,为语文教育打开一面新“窗”。

初衷只为保留学生佳作

陆艳是一名初二语文教师,熟悉她的人喜欢称之为“小鹿儿老师”。不过,自去年9月开始,她又多了一个称号:微信老师,因为她创办了一个名叫“语文的味道”的微信公众号,主要展示学生的习作、原创随笔,每天更新,目前粉丝已超700人。

“创办公众号的初衷很简单,只是想通过它来保存学生创作的一些好文章。”陆艳表示,工作十余年,教授过许多学生,每当看到孩子写出的佳作,她都会习惯性地保存,但在每次调换办公室的过程中总会散失部分,所以便想到建立微信公众号,将学生的佳作上传,既起到保存作用,又创新了课上与课下相融合的教学方式。

去年9月15日,在一番“捣鼓”后,陆艳完成了“语文的味道”第一期推送,内容主要是本班学生的几篇习作,“我认为写得不错,就发到平台上想让其他同学学习、点评。”结果却出人意料,“原以为只有班里的一些同学和家长才会关注,没想到一传十、十传百,吸引了众多网友点赞、评论,这不仅让孩子收获信心,也坚定了我运营公众号的决心。”

意外迎来语文教学的“春天”

“感觉到没有?语文教育的春天来了。”这是陆艳与同事打趣时常说的一句话。虽是玩笑,但发自肺腑。

“截至目前,微信公众号共推送了338期内容,在推送第300期时,我将学生发给我的所有文章打印出来,已经有62万字了。”陆艳表示,在惊叹于学生创作兴趣之浓、交稿数量之多的同时,她更欣喜的是感受到学生明显的变化,这也让她越发相信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原来只是收藏夹,现在成了助推器,孩子们不仅自发、自觉地积极阅读,扩展自己的视野,还通过写影评、假期心得等方式形成自己的思想,文字运用愈加娴熟与鲜活。”

因为“语文的味道”,除了学生,就连家长与部分同事也成了陆艳的“粉丝”。“每天梳理网友的评论发现,粉丝多数是家长。大家不仅把我的公众号当作学习语文的平台,还从这里了解到最近的教育资讯。”陆艳说,为了增加优质的内容,  她关注了多个与语文相关的公众号,并常常与身边的同事交流,“走出去”学习,求新求变,再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将家长们关心的事件、问题以及自己多年来在教学中摸索出的学习技巧、心得梳理出来,供大家参考。

希望学生收获知识与快乐

“开了之后,一路笔耕,就感觉到了坚持的不易。我还能挺多久?这是一个需要实践的问题。”陆艳常常问自己。

有正常的忙碌:备课上课批作业,考试命题阅卷讲评,陪学生聊天,给学生答疑;有自身储备的限制:很多东西,到下笔的时候,你才知道自己没有能撑起一篇像样文章的厚度。于是,陆艳的脑海里也不时会冒出“偷懒”的想法。“尤其是制作头一百期内容时,因为学文的人总有些浪漫主义,所以每期微信的每一篇内容,我都会为它们配图、配乐,时间、精力耗费有些多。好在做着做着,不仅自己的制作技艺越来越娴熟,孩子们的变化也越来越明显,甚至其他学科的老师也开始建立微信公众号,开创课上课下融合教学。这样一来,我的信心与动力也就更足了”。

一位家长曾在微信中这样评价陆艳,“每每看到孩子放学回来洋溢着幸福的表情,就知道一定是又上了一节妙趣横生的语文课。”“学习应当是积极、主动的,教师要扮演的角色不是灌输者,而是引导者。如果能够调动起孩子学习的兴趣,那么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陆艳直言,想让学生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老师就得做出榜样:率先跳入题海,摸索出答题技巧;在思想上与时俱进,甚至超前思维,对新生事物保持敏锐嗅觉……只有如此,才能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快乐遨游。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