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与经典”南京学习有感
武进区夏溪小学 袁晶亚
10月26日至28日,我们一行4人在南京工业大学聆听了9位语文界的大咖执教的语文课。大师的课堂,犹如春风拂面,让人感觉清新而又自然,简约而又新颖。下面我想重点和大家分享一下王崧舟老师的课堂。
我是第一次听名师王崧舟老师的课。一开始,我就被王崧舟老师的声音吸引了,再看到他的字,又深深地折服了。
王老师对《承天寺夜游》这篇课文的整体架构的非常宏伟,他不是从第一段到最后一段这样顺着文章的顺序讲解的,而是高出文本进行了整体性的、具有独到性的梳理,再向我们娓娓道来。
刚开始上课的时候,王老师出示了几句苏轼写月亮的诗句,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开始,着实让在场的所有人为之倾倒。他珠圆玉润般的嗓音,如同天籁。轻重缓急,声情并茂,火候拿捏得十分精准。心,顿时安静了,清心了,也便明目了。
王老师的课堂很安静,他安静地朗诵,学生安静地聆听,沉浸在如此氛围之中,我们还没来得及回过神来,王老师就带领孩子们疏通文言字词了。文言文教学,怎能绕过文言?就此文本的特质来教学,这是必要的遵循。串讲字词大可不必,以文带言可以为之,重点突破。比如“庭下积水空明”一句中的“空明”怎么解释?教师提问,“在此文中,与“空明”比较接近的可以有哪些词语?”学生回答:明亮、清澈、澄澈等。近义词比较,训练了类比发散思维,几番品味之后,思维走向精确,得出还是原文中的“空明”最为妥帖、传神。真正理会了“空明”一词,就会悟到苏东坡笔下所写景、物、人、事之趣。
语文不仅是教语言文字,更要教语言文化。一个有文化自觉的老师一定不会仅仅满足于教汉字,教音、教形、教义。每一个汉字的教学都是解密的过程,只有将语文核心素养和语文课程及教学深度融合,课堂才会散发出绚烂的光彩。关于课,关于诗意语文,王崧舟老师的确做到了“人课合一”的境界。
(有事说事)当然,很多人包括我也认为大师的课就是大师的课,我们是模仿不来的。其实一直以来,“深度语文”“诗意语文”“情智语文”“生命语文”“简单语文”……很多很多,语文流派纷呈,热热闹闹,犹如满园春花,枝繁叶茂。很多时候我们会很困惑:自己很喜欢某个老师的风格、模式,但是自己好像很难学过来,那还要不要学?我认为我们每个人的特点是不一样的,我们老师经常向别人学习,都希望能够博采众家之所长为自己所用,然而,我们又很悲哀地发现一个现实——我们能够学到的往往只是皮毛,别人身上那些精华的部分,有的时候是学不过来的,因为人家真正好的东西可能与你的天性不一致。
比如说,有的人口才特别好,他在现场很机智,能够极大地调动现场的氛围,让现场活跃起来,让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他身上。那么这种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把自己的精彩见解、夸张的词汇、令人捧腹的比喻发挥得淋漓尽致,让学生觉得“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让学生在听的时候,能够屏住呼吸,静悄悄地听,生怕听漏了一个字。这种课是不是好课?我个人认为这种课也是好课,是非常好的课。
如果我们自身不是那种能够即兴产生很多灵感火花的老师,那就没有必要一定要去模仿别人。如果一个人口才不是特别好,但他是一个扎扎实实做事的人,是一个比较喜欢读书的人,那他就可以用另外的方式,用与自己天性一致的、让自己觉得自然的一种方式去上课。
比如,可以在课堂上少讲一点,但尽可能把课堂学习策划得高效、精彩,让能讲的学生多讲,自己就少讲一些,同样也能够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
所以,我觉得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尽可能把那些与自己天性能够结合起来的东西学过来,与自己天性相违背的东西再好,也只能够作为一个参考。
只有采取与自己天性一致的教学方式,才能够发挥出自己的强项。各种各样的课堂,只要是好课都有魅力:一言堂的课堂有它的魅力,讨论式的课堂有它的魅力,活动式的课堂也有它的魅力。
这就好像菜一样,不管是川菜、鲁菜,还是粤菜,其实只要做得好,都好吃。只有采取与自己天性一致的教学方式,才能够把自己的特点发挥到极致,而把自己的特点发挥到极致了,才可能会是一位非常有魅力的老师,学生才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