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07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徐晓阳

一、主讲人:徐晓阳(PPT)

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计算能力是小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人一生中用得最多的“数学知识”。一般来说,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二是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三是计算速度的快捷性。而《新课程标准》在对六项学习内容进行描述时,把“建立数感”、“估计结果”、“学会方法”等要求放在了重要地位,这对学生的计算能力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让学生的计算去繁就简,重在运用。

一、培养计算的兴趣是前提。

二、培养口算能力是基础。

三、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关键。

总而言之,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需要结合教学实际长期进行培养和训练。因此,我们应该在强化基础知识教学,形成一定的计算基本技能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力求使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能力。

二、交流

徐亚娟:创设情景,激发计算兴趣。计算题比较枯燥无味,因此,教学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将童话、游戏、比赛等融入课堂教学中,同时要注意题目的灵活性、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性,从而激发小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不仅获得练习计算的机会,形成熟练的计算技能,更培养了他们对计算的好奇心与热爱。例如在学生学会了多位数的减法后,我向学生介绍了卡布列克常数:把1、2、3,组成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小的三位数,再相减;将得到的答案中的三个数字重复实施这个变化,你将会有重大发现。先是学生组内合作寻找起了结果—495。是巧合吗?再自己换一组数字独立验证一下。四位数是否也有这样的神奇现象呢?五位数呢?学生在惊讶中急不可待地计算,希望寻找答案,效果远远胜于让他们算二三十道减法计算题,而他们却还不知疲倦地想再试试。

金美萍:开展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大家都知道,计算题没有生动的情节,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口算练习时只有形式多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练习的形式有多种:如自算(在教材中找口算题,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自己能算对几道)、互算(同学之间互相出题,互相评判)、口算竞赛、抢答赛、接力赛等。这些计算题形式活泼,学生很喜欢。

沈美芬:认真审题的习惯。对于应用题,大多数学生还能认真审题,但对于计算题,有的学生却提笔就算。加上计算比较单调枯燥,可能引起心理疲劳,这时遇上相似或相近的数字、符号,往往出现运算顺序错误,抄错符号或抄错数据。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养成一看、二想、三算的审题习惯。

朱建琴:建立病题卡的习惯。对学生在堂上练习或作业中做错的计算题,若是共性的,可集体纠正;若是个别的,要让学生自己改正过来,并认真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以免再出同类错误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建立病题卡片,按病号、症状、诊断、治疗四个程序填卡登记收集,做成一本病题集,经常复习察看,以防出现类似的错误。主要的典型“病例”有:

(1)运算顺序错误。如:100÷25×4=100÷100=1

(2)运算性质错误。如:125×(8+10)=125×8+10=1110

(3)算理不清错误。如: 2.4 +6= 3等。

杨丽霞:养成规范书写的好习惯。作业和练习的书写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必须符合规范,清楚。数字间的间隔要适宜,草稿上排竖式也要条理清楚,数位要对齐。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