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之美》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案例设计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02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袁晶亚

樟树之美

——四年级(下)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案例设计

袁晶亚

【背景分析】

第七单元是由三篇课文分别是《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黄河的主人》。前两篇课文是颂扬名人平凡而伟大的人格精神,第三篇向我们展示了黄河磅礴的气势,进而赞颂了黄河艄公机智勇敢、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精神。这几篇课文都应让学生细读品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在品质。

教师在本单元教学中,可以以“主题”为中心,整合本单元课文,并适度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开展“阅读”,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以《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为主,拓展大拓书《樟树》的阅读。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用简洁笔触描绘了樟树外形姿态,和永久香气驱虫的战斗品质和旺盛的生命力。拓展阅读《樟树》一文细腻的描绘了樟树的外形和一年四季的生长特点,赞扬了香樟旺盛的生命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综合性学习”这一内容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已提了多年,在语文课本中地位极为重要,其活动效果在较大程度上关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每位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只要能够结合学生实际,切实做到课前充分准备,课上正确引导,时常将课内知识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探索、反思和创新教学方法,我们的教学活动就一定能够取得实质性效果。

【教学重难点】

初步懂得“借物抒情”“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并在练笔表达中初步尝试运用。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实地考察,采访,增强观察能力,与他人交流沟通能力。通过学科综合性学习,学生由樟树的无私体会到普通工作人员为社会的无私奉献精神,珍惜劳动成果。

【主题选择】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主题的开发是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前提。没有主题,活动就失去方向,就会影响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因此,教师要遵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特点,善于捉住有价值的课题,敏锐地抓住有利的契机,从而挖掘综合性学习的主题。以《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为主,拓展大拓书《樟树》的阅读。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用简洁笔触描绘了樟树外形姿态,和永久香气驱虫的战斗品质和旺盛的生命力。拓展阅读《樟树》一文细腻的描绘了樟树的外形和一年四季的生长特点,赞扬了香樟旺盛的生命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情境创设】

在学科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活动方式有观察香樟、实地考察食堂、采访人员,还穿插进了“校园的香樟”摄影比赛,课堂上小组合作,完成对香樟外形姿态的描绘,结合香樟精神来用笔来展现食堂工人工作的辛劳,赞叹他们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描绘樟树,描述食堂工人的工作过程和艰辛。学生在活动中语文综合能力实地考察方法、采访方法、与他人的沟通交往能力得到了全面发展。只有依托实践活动,与文本阅读紧密结合。

【目标表述】

1.初步学会阅读咏叹同一物体的文章,感知不同的文章内容的展开,相同与区别是为作者表达情感体现中心思想服务的。

2.初步懂得“借物抒情”“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并在练笔表达中初步尝试运用。

3.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实地考察,采访,增强观察能力,与他人交流沟通能力。

4.通过学科综合性学习,学生由樟树的无私体会到普通工作人员为社会的无私奉献精神,珍惜劳动成果。

【课时计划】

1课时。

活动内容

时间安排

观察校园中香樟

上课课余

    课前阅读大拓书中的《香樟》,并与课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比较异同,完成预习单。

周末

   老师带领下参观食堂,设计好采访提纲,采访食堂工作人员。

一课时

    学习、交流

周末

 

【活动安排】

一.     复习导入

1.我们欣赏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可贵之处永久保持的香气)

2.能用词语来形容他们和宋庆龄奶奶给你留下的印象吗?

二.拓展比较(比较内容)

1.大拓书“美文赏析”中的《樟树》一文,课前都读过了,主要写了什么?(外形、生长特点、用途)

小组讨论交流,集体交流。

2.比较外形:

(1)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和校园中的樟树分别长啥样?(男女生分读)。

(2)同样描写樟树外形,你喜欢哪篇短文的描写,为什么?(一简洁,直接写出特点。一详细,描写具体生动)

一简洁一详细,但是都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在课文与拓展文本的比较异同中,循序渐进,得出两篇文章,同是写香樟,目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写作方法,写作内容安排和详略处理自然有所不同。

3.比较生长特点

(1)生长特点描写介绍形式一样吗?(男生读-------女生读-------)

(2)又是简洁一详细,你又体会到什么?

4.两篇短文内容还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宋中是写保持香气的可贵之处,而樟树是简洁列出樟树的用途)大组与大组对读。

(最后一节赞叹对象不同)有感情朗读最后一段。(大组比读)

6.咱们再来看看题目,《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用大量笔墨写樟树拒虫且永葆香气,而《樟树》一文简洁写作用,恰当吗?(联系表格)

课    题

主要写了哪些方面?

写作方法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外形 、

生长特点、

可贵之处———香气

 


《樟     树》

外形 、

生长特点、

用途

 


【设计意图】

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学生在比较中说读到后来说写校园的香樟和人物,听说读写能力获得整体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得到提升的。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