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地域文化 提高习作水平
怎样借助丰厚的地域文化使学生的习作扎根在家乡这一块优良的土壤中,让地域文化这一丰富的资源成为孕育学生优秀习作的摇篮呢?我觉得,亲近地域文化、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的资源,是学生写出优秀习作的好办法。
一、地域文化触情 情自生
地域文化对于人的成长有很强的教育熏陶作用,且影响深远。茅盾曾说过:“从生活中找语言,语言就有了根。”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使学生对家乡有个全面的了解。
写作前,教师要发动学生积极地收集文献资料,运用现场采访、问卷调查、查找文献等方式搜集家乡各方面的历史素材,自主参与其中,深入了解家乡,亲近地域文化,感受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用心感触家乡历史,引发学生对家乡的膜拜,以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从而油然而生出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只有当丰富多彩的生活进入作者的眼里,萦绕于心里时,写作才成了一种追求与释放,学生的乡情作文才会无比真实,亲切而厚重。
二、乡土风俗诉情 情亦深
地域文化是多种文化形式的综合体,它既能独树一帜,又能相互融合,共同产生辐射作用。它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域外先进文化的滋养,加以利用,形成独特的具有夏溪花木特色的风俗人情。为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独特的人文资源,教师要巧妙地把这些风俗人情与小学作文教学完美结合,设法引导学生对家乡的风俗人情进行收集、联想、分析,因地制宜地开展片断描写、图片点评、辩论是非、即兴表演等生活气息浓厚的活动。让学生在接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接纳传统文化的熏陶,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整合功能,使作文教学与地域文化水乳交融。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所处地域文化的前提下,才能调动学生的写作情趣,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乡情作文才会变得有血有肉,有灵魂。
三、花木文化凝情 情愈浓
在浓厚的地域文化中,夏溪花木文化应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介绍花木文化时,教师不再追求如何有效实施预设好的教案,而是寻求如何让儿童打开未知世界,把学习同儿童自身生活方式的变革联系起来。让学生进入对话性学习的维度:第一维度,与客观世界的对话,这是认知性、文化性实践。第二维度,与教师、伙伴的对话,这是人际性、社会性的实践。第三维度,与自身的对话。学习者不仅与题材、教师和课堂上的伙伴进行对话,而且也与自身对话,在形成自我身份的同时,实现学习。这是内在的、存在性的实践。教师以儿童的困惑、差异、认知冲突为契机引出他者的应答,构筑对话性关系的实践构想。改造儿童的学习方式,从竞争性的个人主义学习转型为合作性的集体主义学习。让班级的每一个成员获得共同理解、集体体验的过程,使每一个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体,保障每一位儿童的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