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几点认识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03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徐亚娟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实践与综合应用’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因此,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解决某一实际的数学问题为目标,以引起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它是对数学学科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是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运用的过程。它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以学生的直接体验和最新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主题研究为基本形式,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那么如何上好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呢?结合本人平时的教学实践与理解,下面谈谈我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几点认识。

1、精心设计、调动热情,让学生想上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一是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精选题材。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有一定的结构性,它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活动方式,而且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随着年级的上升而具有层次性,这是由不同年级的小学生知识、经历和心里水平不同所决定的。例如,低年级的很多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从自然景物中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玩中体味数学价值,整节课的教学充满情趣性。中高年级则更注重体会数学,因为中高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更多的挑战性和创造性,需要他们通过实验操作、调查访问甚至课题研究,侧重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

二是结合教学内容精选题材。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还要结合数学教学内容而设计,体现材料的价值性、实践性,强调学用结合。例如,学习统计图时,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调查或收集有关数据:学校各班学生人数情况、我县交通、通讯等发展情况、工农业生产情况、家庭的水费开支情况等,然后把收集的信息整理设计成统计图表并分析。又如,学习圆柱体的表面积计算、质量单位、时间单位等知识,也可以安排动手操作、实验、小制作、调查研究等数学实践活动。

2、教给方法、放手探究,让学生会上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教是为了不教。”数学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他们自主探索,因此教师在活动中必须逐步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让他们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培养数学实践能力,积累学习经验,获得良好的感性体验,从中感悟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是学会计划。小学数学实践活动中所提出来的问题都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难度,不是靠几个算术式子就能解决的。对于较大的综合实践活动,如小课题研究,教师要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时首先考虑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

二是学会分析和方法。作为实践活动主体的学生,必须在活动中逐步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例如,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学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对于问题策略的学习,教材中安排的实践活动大部分都是采用了先提出要研究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参加实验,通过实验对数据的统计得出结论,再让学生运用结论去研究新的问题。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实验·统计·结论”、“猜想·验证·结论”、“调查·统计·结论”等多种问题策略,培养了学生处理问题的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

三是学会合作与交流。教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是实践活动的教学目标之一。要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独立思考、与人分享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直至感到豁然开朗,感受成功。

四是学会评价与反思。小学数学实践活动中不仅要留有时间让学生评价自己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掌握情况,更要教学生学会反思,让学生在反思中学会分析纷繁的数据,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指导学习生活,树立应用意识,最终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总之,我们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过程中,一定要依托《数学课程标准》,不断研究、不断改进、逐步完善我们的教学方法,使实践活动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真正在实践中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