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研究课评议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04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丁小英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规划立项课题

基于特色地域文化的学科综合性学习的研究

课题研究课活动评议

研究

主题

基于特色地域文化的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的研究

教者

丁小英

班级

四(4

上课

内容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时间


地点

录播室

记录人

袁晶亚

参加

对象

核心组成员、全体语文教师

一、复习导入

二.拓展比较(比较内容)

1.扩展阅读中的《樟树》一文,课前都读过了,主要写了什么?。

2.两篇短文内容还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三.比较表达方式

借物抒情:借描绘物品形象抒发自己的感情。

借物喻人:文中的物与人有相似点,写物的目的是为了表现人的性格品质。

《樟树》《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运用了哪种写作方法。讨论后填表。

四.练笔实践

1.课前同学们用相机拍下校园中的樟树,展示欣赏,能用你的语言来具体描绘眼中的香樟吗?

小组合作,模仿借鉴两篇文章描绘。

2.那么我们校园中有没有像樟树一样无私奉献的平凡人物呢?你看到他们做哪些工作?

2如果让你也来既描绘我校的樟树,和这些平凡人物,这就是借物喻人。

观察校园中的樟树,可以借鉴两篇文中的词语,句子。

五.课外推荐

泰戈尔的《金色花》

丁老师的课堂教学摒弃一问一答问题分析式的师生对话。用主问题引领课堂教学。教学设计分成几个版块有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有对表达方法的探究;有对语言文字的品析,也有对精妙语段的积累,更有对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学生在课文与拓展文本的比较异同中,循序渐进,得出两篇文章,同是写香樟,目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写作方法,写作内容安排和详略处理自然有所不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学生在比较中说读到后来说写校园的香樟和人物,听说读写能力获得整体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得到提升的。

对比分析--促进发展为了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应该持之以恒地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语文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丁老师在这方面考虑比较到位合理。

本课的难点是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感悟樟树和宋庆龄的相似之处。而丁老师巧妙联系地域特色,学生课前收集资料齐全,课上展开讨论,难点迎刃而解,同时也为学生打开一个自主开放、合作探究的学习空间。课堂非常精彩。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