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08日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

基于特色地域文化的学科综合性学习的研究

课题研究课活动评议

研究

主题

基于特色地域文化的学科综合性学习(依据自己的学科定主题)

教者

蒋明锋

班级

六(4)

上课

内容

大树有多高

时间


地点

录播室

记录人

石燕金

参加

对象

核心组成员、全体数学教师

                第一阶段  提出主题 任务驱动

一、开门见山,问题导入。

 1、师:要知道一棵大树有多高,你有什么办法测量吗?

学生会说到小树可以用卷尺测量,还可以用竹竿来测量。如果大树的高度怎样测量呢?

能不能运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这一问题?

2、学生小组交流,发现解决的办法。

3、学生提出问题:物体都有影子。同一个地方,同一时间,物体的影子是不是有规律,大树的高度是不是通过这个发现解决呢?

第二阶段  提出主题 初步分享

一、作好实践准备,提出注意点。

1、谈话:今天,我们就到室外上一节综合实践课。

2、检查各组准备情况,用具是否齐全,并作适当调整。

3、讨论:要使室外课堂教学有效进行,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二、探索规律,应用规律。

 1、量一量,探索规律。

(1)量同样长度的竹竿的影长。

动手操作:在太阳底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

注意:在测量竹竿的影长时,各小组必须同时进行操作。

 (2)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同时测量几根同样长的竹竿,其影长是相同的。

再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

 学生动手实践,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记录在表里,并计算比值。(测量时都取整厘米数,竹竿与影长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  

 师:比较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而发现规律: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3、根据上面的测量和计算结果的结果,推想一根3米长的竹竿,当时直立在地面上的影长是多少?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根据高度与影长的比确定这里的影长大约是3米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乘法算出结果.

第三阶段 关注学科  渗透要素

1、谈话:你能根据上面的发现,想办法测量出一棵大树的高度吗?应该准备哪些测量工具?在小组里合作交流。在太阳光下,先用一根竹竿,量出它的高度和影长,再量出当时大树的影长。在表格里填写测量的数据。

2、你能算出大树的高度吗?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在计算时,可以先算出竹竿与影长的比值,再仿照上面提到的方法求出大树的高度。

3、在测量时为什么我们要强调同时测量?

从中体会到数学方法的严谨性与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第四阶段  展示分享,评价成果

1、小组交流测量情况,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2、发现: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影长与物体的比值是一定的。

3、总结评价,交流感受。

第五阶段  迁移拓展   价值升华

1、校园里还有很多比较高的物体,还能测量出楼房、旗杆等的高度吗?与学生一起测量旗杆。回到教室再进行推算。

2、师:想一想,在测量竹竿的影长之后,如果过了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再测量大树的影长。这样计算出的结果还准确吗?为什么?

3、把自己的研究发现写成数学小论文。

教者把学科学习和课题研究有机结合,借助花木资源,提出“大树有多高”研究问题,让学生通过测量竹竿影子长度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主动探索掌握影子长度与竹竿实际高度之间的比例关系。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合作、讨论、交流、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培养了学老师生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得出了大树有多高可以凭借物体与影长的比例关系来解决,把本来很难解决的事转化成身边熟悉的事情。课堂总结不但关注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并把课堂中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