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浅谈音乐与相关文化的整合教学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03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李丹

讲座——浅谈音乐与相关文化的整合教学

武进区夏溪小学   李丹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程标准》中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的第四领域内容。《课标》指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培养学生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它涉及到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等各个方面。其特点是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参与性强。下面我就围绕音乐与相关文化的整合教学来谈一谈。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一、音乐与社会生活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音乐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具体反映。认清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审美观,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和价值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面对社会生活中的音乐,单凭传授和接受的方式是不适宜的,其中关键的问题是每个人的文化背景、生活态度、欣赏能力、感受能力、想象能力等的差异,只能是亲身去参与社会音乐活动,体验生活中音乐的乐趣。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音乐艺术也就百花齐放,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距离越来越近。在社会生活中,大量的音乐现象伴随在身边。诸如:电视、VCD、DVD、随身听、礼仪音乐、实用音乐、背景音乐等等。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如《音乐在我们身边》课例中,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出现在身边的音乐:门铃、玩具、手机、闹钟、庆典、广告、健身、休闲等,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人们几乎生活在无处不飞歌、无处不飘乐的环境中。在学生充分体验了生活中音乐的乐趣后,他们就能为生活创造出美妙的音乐来。如:他们会在各种杯子里敲打出悦耳的旋律;用饮料罐装上沙子打击各种音乐节奏;抖动手中的报纸就能创作出像阵阵风声、海浪声的音乐来。

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在课外音乐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音乐活动,让他们在社会的舞台上,通过独立学习音乐,表演音乐的经历,切身地感受音乐与生活的关系,理解音乐对人生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二、音乐与姊妹艺术

音乐是艺术门类的一种,它与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姊妹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因为它们之间有着相通的共性--艺术的形象性和情感性。人们通过对艺术形象的感知和联想,了解作品的意义,丰富情感体验,积累审美经验。在这一领域教学中就要抓住贯穿各类艺术的这条主线,充分发挥与运用各种艺术门类的不同表现手段,整合成综合性的教学方式。

比如:在创作课例《谁唱歌》中,教师播放影视动画片《动物世界》,让学生在视觉艺术中感受到各种动物的形象、神态,然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各种动物编到乐曲中,创作出一首新歌词。在欣赏课例《彼得与狼》中,在学生充分体验了用各种不同的乐器表现不同动物的形象的欣赏活动后,启发学生把故事编成一个童话剧本,然后分角色把它表演出来。为了满足同学们更强的创作欲望,让他们拿起手中的彩笔,把故事内容用连环画的形式描绘出来。当一幅幅色彩鲜明、惟妙惟肖的作品呈现在你眼前的时候,你不得不佩服学生对音乐的那种感受和理解、大胆的想象和深刻的表现力。在歌舞课例《找朋友》中,先让学生欣赏音乐,在充分感受音乐的情绪和节奏后,接着做拍手或即兴的身体律动,在稳定律动的基础上,再发挥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创编出适合歌曲情绪的舞步和动作。在创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以及合作精神。

在整个音乐审美体验过程中,充分给予学生感受、表现、创作的舞台,使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独特表现力和音乐的审美经验体验得更鲜明,把握得更贴切。

音乐与姊妹艺术虽然具有密切的关系,并有着许多相似的特征。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音乐是主线、本体,其他形式是载体,起辅助教学的作用,应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感受和体验各种艺术形态和情感的方式上,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深化音乐的审美体验。

三、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

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融合是音乐教学领域的扩大和深入,不但丰富了音乐教学资料,对于软化学科边缘,增强对交叉学科的理解,拓宽人文视野具有重要意义。

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把音乐与人文学科中的语文、历史、地理、社会等综合起来;或者和自然学科中的数学、物理、生物等整合起来,赋予音乐课新的内涵。

在欣赏课例《小青蛙》中,让学生观看自然科教录像片《青蛙的生长过程》,学生从中了解了小青蛙是由小蝌蚪慢慢长成的。它是益虫,每天吃掉很多害虫,为人们保护庄稼,是我们的好朋友。从中了解到很多自然常识。在欣赏《苏武牧羊》歌曲时,结合"苏武出使"这一历史事件,让学生对歌曲所表达的情绪有更深刻的理解,从中激发起他们的爱国之情。欣赏《瑶族舞曲》时,结合瑶族聚居地所处的地理位置,瑶族人民的穿着打扮,农田耕种,特有的民族乐器,民族舞蹈, 以及他们的风土人情等等,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不同民族的文化氛围,也从中体验到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地大物博,繁荣富强。

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融合教学,不仅突出了音乐文化这条主线,有利于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提高,而且拓宽了知识视野,建立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实现艺术与科学之间的交流和互补,形成集艺术思维、科学思维于一体的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同时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符合现代化社会要求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音乐与相关文化的整合教学,不仅是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而更多的是音乐教学的扩展与深入。正是由于音乐与其他艺术、文化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才使音乐具有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并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人类历史的文化长河中源远流长。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