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咏三叹 永远的经典
听名师王崧舟《《湖心亭看雪》有感
记得在听课网中领略到了王崧舟的《长相思》一课的风采,他的课堂,诗意语境的创设,就像叠叠的浪,在一次又一次的情境中把吟诵把课堂推向了高潮,入情入境。整个课堂被王老师儒雅的气质和诗一般的语言所陶醉。
12月,初冬的寒意并没有影响我们语文组4人的兴致,因为我们参加了“现代与经典”,第7排的位置,把一位位名师赏了个透。
《湖心亭看雪》是晚明小品,在王老师简约诗意的水墨背景中显得有着格外清高拔俗的风韵。全文两段,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也许有一定的难度。王老师先是解决读准读通的问题,让生自由读标注并提出注意的生字词。让学生读小品中,进行正音,同时对有些自主质疑生僻字进行理解。可见在教学一首诗词,首先要让学生在读准读通基础上,让学生自主质疑字的读音,词的意思,更能激发学生学诗词的积极性。
接下来理要素,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信息理要素,“谁”“什么时候”“一个人去的还是和谁一起去的?”“雪下得怎样?”“最喜欢这几个句子中的词”等小话题,小问题进行导读性思考,交流,抓住古文中的信息进行理解、碰撞,反复指导渗透“重音轻读”“颤音”“深吸一口气,托住气息”的读法,引导学生初步学会品悟字词、画面。读与品相机反复。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推敲“三个与”反复出现能不能去掉,比较朗读,呈现雪大的,茫茫的壮美。
最后,王老师在一次又一次变化神情的语境中引导学生感受张岱的此刻的心境,一咏三叹式的朗读,在袅袅的古月声中,师生的一语一吟,绕梁于礼堂,不绝于耳。
王老师的长诗教学策略给予我的启发是:1.在预习基础上,通过自主提出难读字词,指导读准读通,相机理解词语。2.抓住关键字词、点,或交流喜欢的词句,来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信息初步理解感知诗句画面。3.抓住一两个重点、难点或主要画面意境让学生推敲、讨论、朗读,奠基整个诗词的感情。4.教师多变而指向核心情感的语境的创设,推波助澜,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悟意境,达到诗人、诗、师、生浑然一体。5.语文学科性整合及拓展阅读也可以更粗线条的赏读,王老师的组织阅读策略可以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