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校园文化则是学生成长的阳光和空气,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质是通过对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促进文化成果向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内化”,使之形成较为稳定的情感态度、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并表现在一个人的日常行为中,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建设意义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主要包括:以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有所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如诗社、书社、文学社、棋牌、健身俱乐部等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对推进教育改革、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不仅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养,而且在活动中使相当多的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身的价值,从而建立起自信心和荣誉感。
二、构建地方特色校园文化的有效措施
1.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地域特色。
地域文化特色,对于校园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校园文化在实际的发展中也离不开校园文化的支持。对于中小学校园,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应与地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并且对于校园的建筑以及教师的室内布局都应体现地方的传统文化,使校园风格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提升学生对校园文化和地域文化理解的同时,提升学校在发展中的整体实力。
2.应以本土文化为依托,建构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新模式。
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跨越古今,深深地凝聚和积淀在中华大地的各种文化蕴储之中。应该立足于地方教育资源,把弘扬民族精神落实在身边,才能增强教育的现实说服力和感染力,让学生从身边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和体验民族精神的精髓和力量,从而建立民族精神教育的持续发展机制。各地各级学校皆可根据实际情况挖掘本地的文化资源,建构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模式。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活动,彰显校园文化活动的活力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推进需要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活动为依托,通俗地说,文化是“干”出来的,不实践,不经过长期的文化活动就没有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学校,德育的期待,人格的培育,氣度的养成都需要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才能得以完善和提高。学校要依托本地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开展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校内校外活动,来培植学校的“花木文化教育”特色。
“人创造环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既是主力军,又是参与者和组织者。“环境创造人”,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又是持续的、渐进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然而目前中小学的教育环节中,校园文化建设与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脱节的现象比较普遍。“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在面对教育中的困难和挫折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结合本校实际,大力弘扬地方民俗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而传承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增强德育效果。